悲慘世界 微影評



《悲慘世界》是一部跨時代的偉大著作,不僅在於試圖去刻劃法國從君權崩解到資本主義興起,被踩在歷史巨輪下命如螻蟻的貧民悲劇。雨果更透過兩代不同的情感、價值與信仰,讓我們瞥見人們力圖對抗階級與心靈不公的熱血與情操。
除此之外,《悲慘世界》還探討了基督的愛、罪與罰、救贖與自我接納等普世價值。透過悲劇人物(如尚忘強與芳婷)在艱困處境的掙扎與超脫,滌清並提升了觀者的感情。

比較有趣的是,警官賈維對尚萬強的緊追不捨,除了諷刺人類在文明過程中對道德法律的僵化追求,如何化身為另一種冷血的惡(或者說是文明之惡);也可以歪讀為,賈維宛如尚萬強身為賤民無法自我接納的嚴苛超我對良心的逼迫予譴責;又或者代表賈維壓抑的同性戀傾向,使無法覺察的愛欲化身為自我憎恨與死亡。

另一個有趣的觀點是,資本主義的興起本與基督教的禁欲與獻身有關,但宗教的熱情枯萎,無我的超脫變質為劇中權貴小人的功利主義。被壓迫的耶穌縟力於救贖自我與世人,以烈火焚身的悲壯力抗資本主義出人意表的惡。



※延伸閱讀:

1.電影原聲帶 http://www.xiami.com/album/560287
2.資本主義與基督教的糾葛 http://oz.nthu.edu.tw/~d929802/anthropology/Anthropology-history/ah_04.htm

派特的幸福劇本 微影評



身為諮商心理師,最有趣的便是聽案主跟你分享【派特的幸福劇本】。
看他興奮地訴說故事,表達因為心理諮商擔心別人異樣眼光的焦慮,還有那種來自生命核心想要被人了解、陪伴的渴望。
最後他結論:「裡面人人都有病,派特的問題可能來自父親的,甚至片中的心理醫生也病的不輕!」
最後一句話讓我莞爾,不僅因為此言輕巧地嘲諷了心理醫生,我也體會到這種嘲諷是要把醫者拉到跟病人同樣的低處;我相信也惟有如此,才真能”相伴”。

【派特的幸福劇本】最感人的無非是,在生命絕望的時刻,畸零人相伴的力量,如同劇名Silver Lining,原意是鑲在烏雲周邊的銀色光線;提醒我們,即使在生命的谷底,也要守護著希望。

這部電影讓我們重新思考疾病。
疾病可能是阻礙心智、破壞生活的力量;然疾病,也可以是生命受到阻礙後,亟欲表達自己的一種方式。
《派特的幸福劇本》提醒我們對不要把疾病的標籤輕易地貼在別人身上,不要只看見疾病,而是要傾聽疾病背後,那個完整的靈魂。


※延伸閱讀

1.電影配樂:http://www.xiami.com/song/1771452659
2.官網:http://www.atmovies.com.tw/movie/fsen41045658/
3.影評:. http://www.pots.com.tw/node/11419

※ "盡是情慾的魅影"--- 阿莫多瓦的影像創作



阿莫多瓦無疑是當代最懂欲望的導演,其電影主角,總是為我們演繹著繽紛多彩的欲望光譜。在這個欲望被學術論述(或社會運動)賦予權力的時代,阿莫多瓦曾說自己「無法歸類」,簡言之就是「政治不正確」。因此,他的影像才能如此富於力量,生猛犀利地穿透我們對欲望的渴求,帶領我們真誠無懼地凝視欲望,一路迤邐至漫無邊際之處。

阿莫多瓦出生於西班牙鄉間,據他回憶,教會常常用地獄來控制人心。但是當他發現地獄並不存時,就沒什麼好怕了,也沒有什麼不能做了。阿莫多瓦自小發現自己是同志,感覺很像「外星人降落在法朗哥王朝的宮殿中」,同志認同帶來莫名的邊緣感,卻成為阿莫多瓦創作的動力。阿莫多瓦在青春期看了【熱屋頂上的貓】(又譯:朱門怨婦),就立志要過「邪惡的生活」。只不過這種願望要一直等到十八歲離家浪跡馬德里之後才可能實現。
童年時期的阿莫多瓦生就一副好歌喉而擔任教會合唱團獨唱,十歲時就讀學校的神父要他改唱主堂神父喜歡的「Torna a Sorrento」,在聖守護神日獻給他。沒想到當晚,阿莫多瓦的青春肉體成為爛醉如泥神父激情對象。後來他在訪談中坦承性侵害的回憶扭曲了童年生活:「我是被虐待了,在十歲,一個尚不能防衛自己的年紀,親眼目睹這些原本代表上帝,代表社會的人這樣的言行,實在是令人難受與矛盾的體驗。而且這種事情你並不願意讓父母知道,所以就成為一種夢饜。」「因此我變成一個非常孤獨的人,在內心創造了另一個世界,好讓自己躲到裡面去。」這時候,小說電影,就成為這夢幻世界的依託。「電影就像一扇夢幻之窗,我確定從中看到得世界比之我生活的世界更為有趣。」

1968
年阿莫多瓦來到馬德里,法朗哥政權瀕臨瓦解,一切百廢待興,處處生機盎然,阿莫多瓦在電信局找到一份「對精神與創作生活無益的工作」,卻可以支持夜間另一種生活。他與嬉皮朋友們廝混,唱歌畫畫與表演,此外,便是不停的寫作。自剖這種心境為:「我有一種天職,一開始就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且全心投入。每天寫作只是忠於這種天職,這種忠誠讓我不至於發瘋。」1974年阿莫多瓦買了一台攝影機,拍攝了一系列手工式16厘米的作品,題材包含了熟悉的足球、搖滾、嗑藥、性愛、飆車、性別越界。之後,在朋友的支持與鼓勵下拍攝了讓他一炮而紅的【佩比露西、伯美,和其他美女們】,這部電影使阿莫多瓦成為西班牙的地下文化旗手,並逐漸開展後來璀璨的電影生涯。


(圖示1 【佩比露西、伯美,和其他美女們】:這部電影標誌了年輕時阿莫多瓦多采多姿、無憂無慮的解放生活。也呈現了阿莫多瓦最擅長對女性角色的刻畫)


隨後阿莫多瓦應富商邀請執導首部長片【激情迷宮】(據說本片乃因為情婦想當明星,富商特地成立電影公司作為獻禮),講述一對患有陽具渴慕症男女的愛情故事,裡頭形形色色有趣人物,真實反映了那個時期繽紛燦爛的「馬德里新浪潮」;想當然耳,當時拍攝這部電影的演員以及藝術家,後來都在馬德里藝文界各領風騷。這部天馬行空的都會喜劇,全然不受拘束,如片中最該正經八百的精神分析師,亦全無專業份子的克制與壓抑,活脫像個發春的中年婦女。阿莫多瓦讓他的角色帶著自己的問題真誠過生活,愛恨嗔癡自行演繹,而不在解決他們的問題。誠如他所說:「很難想像如果了脫了這些惱人的、未決的、且又具有鮮活情感的問題,我要怎麼講故事?」也就是這種執著於敘事的熱情,成就了阿莫多瓦電影迷人的魅力。


(圖示2 【激情迷宮】:阿莫多瓦的角色總是性向不明,或者說性向紛陳,【激情迷宮】的男女主角輕鬆地悠遊於多重欲望:同性戀、亂倫、戀物,這也反映了阿莫多瓦對欲望的安琪那精神。)


接下來三部作品,阿莫多瓦讓自己置身於截然不同的領域(修道院、廉價公寓、鬥牛場),從不同形式切入,琢磨電影技藝。【修女夜難熬】描寫獻身於世修女的同性愛戀、毒品沉溺,觀者無不嘩然。然阿莫多瓦對於挑戰禁忌並不關注,宗教在這裡只是為他所用,透過修道院的場景,他真正想探討的是宗教的愛,是否能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一種純粹、動人的溝通形式?如片中領聖體的場景,這是院長向所愛女人示愛的一種方式,此時陽光從窗櫺射入,氣氛神聖肅穆,愛情在這裡取代了宗教。
【我造了甚麼孽】則把觸角伸向一位藍領母親的悲劇,極端孤獨、被所有人拋棄,鎮日陪伴她的只剩下家電用品。這幾乎是阿莫多瓦色調最灰暗的作品,採用自然主義的攝影風格,真實描摩源自導演童年所經驗的平民生活。這成為阿莫多瓦最具社會批判意識的優秀作品,然阿莫多瓦輕易地達到它,之後便棄決這個題材,繼續往前探索。
【鬥牛士】則是阿莫多瓦一次風格化的嘗試,試著探討性愛與死亡的關係,全片宛如抽象畫,所有元素(包括演員)的運用都是為了形上概念的探討。然這次實驗卻失敗了,全片觀賞起來稍嫌浮淺,很多深沉的意念無法透過影像表達。不過阿莫多瓦談到對西班牙國寶「鬥牛」的看法:認為鬥牛士彷若女性被動挑逗的位置,而牛隻則像男性般生猛主動,在這場宛如求愛的獻祭中,最後以鮮血淋漓的死亡做為儀式的終點。不可諱言,阿莫多瓦對於性愛的觀察及為敏銳,也印證精神分析所說的:「不是精神分析認為凡事都與性有關,而是可以在生活的每個細節裡,找到性的影子。」


(圖示3 【修女夜難熬】:飾演修道院長的卡門毛拉()是阿莫多瓦早期合作最多的女演員,兩人在合作中激盪出璀璨火花,只可惜後來因為私人情感衝突終止了合作。)




(圖示4 【我造了甚麼孽】:阿莫多瓦虛構了許多電視廣告,來鋪陳主角日復一日的空虛生活。)



(圖示5 【鬥牛士】:此片風格化的攝影與美術,鮮豔衝突的原色搭配,奠定了阿莫多瓦往後創作的基礎。阿莫多瓦也成為一個具有文化意涵的品牌。)


1986年,阿莫多瓦與親弟弟奧古斯都成立「欲望電影公司」,落實自己對電影藝術的夢想,創業作【慾望法則】便是此一時期的顛峰。阿莫多瓦透過本片刻畫了一個導演歐塞維特的生活與創作、被人需要的渴望,卻因情人的離去黯然神傷,他試著用自己當導演善於操控的防衛疏離這個傷痛,不想處在無力的位置。於此同時,卻邂逅了另一個年輕人安東尼奧,飽含純真與獸性,真誠無掩地表達著對導演的熱情。最後事情愈演愈烈,終究一發不可收拾,安東尼奧竟然綁架導演滿足雙宿雙飛的幻想。這部電影最後的綁架與拘捕戲令人印象深刻,安東尼奧挾持歐塞維特,所有人在樓下環伺著公寓所上演驚心動魄的場面。這個場景被阿莫多瓦經營地異常溫柔,彷彿所有人在向這對怨偶致意,我想,這也是阿莫多瓦向純真無染的欲望致意的一個儀式。於此,阿莫多瓦已經是成熟的導演,獲得了國際性的聲譽。


                                                                                                                         

隨著阿莫多瓦步入中年,開始探索欲望更深刻多元的面貌,他一邊拍片一邊撰寫劇本,不斷有新穎的點子竄出,隨之又以電影藝術的身體力行去思辨這些創意。這個時期的作品有改編自尚考克多劇本的【瀕臨崩潰的女人】、講述關係童話的【綁著妳困著我】、以及少有男性關懷的【活色生香】。對欲望的關注也開始從「非理性層面」轉移到「關係層面」,【我的母親】標誌著這一時期的豐收。導演細膩地鋪陳一個母親對死去孩子動人的悼念,透過母子微妙的依附,導演帶領女主角回顧自己的輕狂年少。深具省思且富於力量地救贖那些象徵「不成熟過往」的配角們。這時候,欲望有了更為馥郁的芳香,阿莫多瓦也透過這部電影,從激情延伸下來,是對愛的堅持,對另類家庭的歌詠與實踐。
接下來的【悄悄告訴她】筆者私下認為是其神作,講述帶著死亡魅影的激情迷戀、透過男主角班尼諾照顧失能母親的情感轉移,把來自潛意識深處的原初激情投射到植物人阿麗西亞身上。這種來自生命最初的母性迷戀,被導演用絕美的畫面勾勒出來,主人翁在這裡渺小至極,女性的肉身在愛的漩渦中高漲成崇山峻嶺,宛如嬰兒的男人終極的幻想便是重返子宮,在潛意識層次,無異於另一次的死亡。這部電影也探討失落,無法哀悼的過往宛如鬼魅揮之不去,導演在這裡並沒有為這些悲劇人物提供答案,反而讓我們捲入他們的柔情與掙扎中,去認同他們,感受來自欲望底層所浮現的種種。


(圖示9【悄悄告訴她】:此片有明顯的母性崇拜,因此把女主角拍攝得宛如神祇般不可逼視。)


同樣哀悼的主題在【完美女人】再現,失去的客體(母親)無法被哀悼,最後竟然「死而復生」。導演更勇敢地面對創傷,透過女人的堅毅,去修補如影隨形巨大的創傷。這個對創傷的面對讓導演有力氣去修通自己真實人生的創傷,在【壞教欲】中,導演回顧了自己童年遭受神父性侵的悲痛往事,典型通俗劇中好壞二分的對立被拆解了,多出來的是對生命的憐憫與喟嘆(不管是對性侵者與被侵害者),以及對藝術與愛所帶來救贖的無盡感激。隨後的【破碎的擁抱】以及新作【切膚欲謀】持續地處理創傷與哀悼的主題,【破碎的擁抱】在形式上關注多元媒體創作的平庸與藝術, 【切膚欲謀】則被創造成現代版的【瑪麗雪萊之科學怪人】。在這裡,導演讓我們看到哀悼的失敗,如何在心底豢養出恐怖的巨獸。而最可怕的當然不是被變性整型的性侵加害者,而是無法進行哀悼的羅拔列格醫生。



(圖示11 【破碎的擁抱】中的潘妮洛普克魯茲美得不可方物,在此也成為藝術謬司的代名詞)



(圖示12 【切膚欲謀】透過皮膚的手術與再生,也探討了自我認同的混淆與扭曲。)



這麼多年過去,阿莫多瓦依舊熱衷於說故事,其所創造的故事充滿驚悚詭譎、撼動人心的魅影;雖然這些最容易被觀者凝視的魅影很可能來自那些驚世駭俗、對欲望不著邊際的性倒錯(多元性別/酷兒/同志)然,就阿莫多瓦對類型電影的翻轉真正的魅影,往往來自於故事裡那些最習以為常的角色。
如:悄悄告訴她溫馴的男護士意外地強暴了植物人、我的母親中天真無邪的俏修女懷了跨性別案主的孩子、完美女人】裡,則是那個死而復生(其實躲藏終日)的母親,新仇舊恨難以消化、在破碎的擁抱,則是那個在青春期滿臉痘痘,醜不鋃鐺,永遠得不到父愛的同志。
阿莫多瓦開始變得平易近人,但難能可貴的是,仍不改本色,讓我們瞥見凡人如你我,內心曲折的欲望。這些來自潛意識,杯弓蛇影的欲望,如何地撥撩著我們浮動不安的心,然後我們得向這些角色學習,如何在肉身與心靈間、自我與關係中,安頓這些慾望。




(圖示13 【切膚欲謀】當哀悼無法順利進行,失落的客體會化身成鬼魅,投影在我們心底,逐漸長成巨獸。)




※本文刊載於"藝術收藏與設計雜誌3月號"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magazine/mag_retail.php?item=R030035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