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愛每一天



Richard Curtis 的電影總是深深觸動我
電影裡那些平凡的小人物,溫馨逗趣的朋友親戚
還有每日平淡卻充滿詩意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導演永遠不放棄對生命的詰問
這也形成他的作品,在輕喜劇的形式中卻有揮之不去的感傷。
譬如【真愛每一天】的婚禮場景別出心裁,
安排了一場難以預料的狂風驟雨,讓大家驚慌失措,寸步難行。
這也諭示了所謂伴侶,不僅是同歡,還可以共苦。


【真愛每一天】把主題轉向時間,
這個人類建構存在感的基本單位;
讓我們審視自己有多久沒有好好活在時間之流中。
過去、現在、未來,其實都是每一個當下,
身為心理師的我更有深刻的體會。

記得今年夏天在思想起聽樊雪梅的演講
她特別提到精神分析取向的治療師在走出治療室後
當一個平凡人就好。
這個平凡是很有學問的,就把自己放空
投入紅塵俗事的洪流中,安安靜靜體會
更重要的是別忘記身邊的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

感謝這部電影,讓我感覺自己是全天下最幸福的人。


※延伸閱讀
●導演簡介
●電影音樂


一個基督徒的來信

一個基督徒回覆我對多元成家的觀點
還有我的回覆。




譚雅云 :
基督徒不是不能接受同性戀,而是不能支持這樣的婚姻合法化〜
而且為什麼同性戀就一定要結婚呢?在這個兩性都各自獨立的年代,連我都覺得沒有必要一定需要用結婚證書來證明彼此的愛,追本溯源同性戀者會這麼積極追求認法律認同,無非也是為了想要和異性婚姻一樣擁有法律的保障和兩性婚姻的社會認同與福利〜但兩性婚姻之所以要有法律保障是為了下一代著想,因為他們要生兒育女,但同性需要嗎?姑且不要用宗教角度來看這件事,對於我這個離婚還要養育孩子的人來說,真的很難理解為什麼一定要有法律的認同才叫作「認同」?如果愛是真實存在,即使沒有法律的認同,人們還是沒有排斥也沒有否認同性戀的存在〜我自己身邊有很多同性戀的朋友,我也很愛他們,從來不覺得他們有什麼不一樣,上帝的愛是不會有區別的,祂給每個人的恩典都不一樣,只是也沒有必要一定要「鼓勵」他合法化〜因為沒有任何意義〜〜只是在一個點上鑽牛角尖而已〜這跟某些「老派」基督徒的思考邏輯又有什麼不同?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希望大家(不管是基督徒還是同性戀者)真的不要在這個事件上太過「執著」因為兩邊的執著都是沒有意義的!有真愛不一定要被認同,有婚姻保障也不能保一輩子的幸福,政府更不會幫你養孩子,一切還是要靠自己〜〜

阿智: 
譚小姐,感謝妳用心回覆。我部分同意妳的觀點,就是真愛不一定需要法律保障,但是,我卻認為法律保障可以讓真愛的行使在一個踏實的架構上持續。我同意婚姻制度有部分原因是為了生養小孩,但是,這只是部分的條件,不是惟一的條件。
多元成家方案尊重每一個人對婚姻家庭的選擇,也確保弱勢的一方,可以享有同等的公民權利。
妳今天可以選擇結婚或離婚,同樣身為公民,性別弱勢則完全沒有選擇權。
這已經凸顯一個不平等的事實。
以下是林正盛導演日前在臉書發布的觀點,從一個異性戀男性的立場,如此深具同理心,讓人感動。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88614704514356&set=a.177563358952828.34838.100000974957122&type=1&theater

另一則是最近"施壓"學生聯署反多元成家方案的大學教師的新聞,我認為這位老師當然可以在課堂宣揚理念,但關於聯署的部分,則要小心自己是否有濫用教師權力的狀況。
有些學生曾向我反映,教會大力施壓要求聯署,讓她很不舒服,又不敢反抗。

http://tw.news.yahoo.com/video/扯-大學師反同志婚-竟要學生簽連署-001300951.html



性別的主觀建構




從事諮商工作愈久
就愈深刻感受到:性別從來就是一種複雜的概念
圍繞著主體的欲望,建構屬於自己的獨特認同。

有時候,我甚至覺得,每一個個體都建構出獨特的性別
沒有任何人的性別是完全一致的。

這也許是個基進的想法
但是,關於性別的主觀建構
卻是後現代心理治療,非常重要的一種共識
當然也蔚成主流。


※延伸閱讀:以下的社會政策與法律修改,也都順應了性別乃主觀建構的潮流。
●美國加州通過保障「跨性別」學生權利法http://www.bbc.co.uk/zhongwen/trad/world/2013/08/130813_california_transgender.shtml
●跨性別學生 開心穿裙綁辮上課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跨性別學生-開心穿裙綁辮上課-20130910000378-260114
●環球薈報:劍橋大學為跨性別生改衣著要求
http://news.now.com/home/international/player?newsId=78025

凝視真相的眼睛



小康是無用之人
舉牌 點菸 尿尿
人車如流水
他的生命只有兩個小孩
吃 刷牙 換衣服 睡
沒水電
一張床墊 一顆高麗菜
緊緊抱著
整座城成了野狗的廢墟
河流更遠了
暴雨之夜
他決定帶孩子們 出航


***********************

恭喜蔡明亮獲得威尼斯影展評審團大獎
終究,願意凝視真相的人不再孤單。
也讓我想到精神分析被人類主流排擠多年
同樣也是,堅持不懈,思索真相的一種存在。

也許遺世獨立是唯一的姿態
惟有此,才能勇者無懼,永遠吐實。



※延伸閱讀:
●郊遊獲外媒好評「時間彷彿凝固」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8149950.shtml
●蔡明亮「郊遊」 奪威尼斯評審團大獎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8151184.shtml
●蔡明亮郊遊 從影以來最滿意
http://udn.com/NEWS/ENTERTAINMENT/ENT3/8149736.shtml
●蔡明亮哽咽:謝謝陪我慢慢走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2009Cti/Channel/Showbiz/showbiz-news-cnt/0,5020,110511+112013090900004,00.html

理想城市



如果有一天
我可以移居到國外的城市
首選就是阿根廷。

因為那裏有探戈、精神分析
還有王家衛的《春光乍洩》。

偷窺世代



《愛欲情狂》片頭那個普普藝術的巨大鑰拾孔
還有攝影師主角在工作時像是要強暴模特兒的忘情
便足以說明這部電影的主題是偷窺。

阿莫多瓦總能在灑狗血的劇情中出奇制勝
原因在於他對電影形式的敏銳與批判
諧擬、惡搞、腦筋急轉彎
讓觀眾擊掌叫好嘖嘖稱奇!

電影也讓我想到臉書時代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巨大的鑰拾孔
我們竟也張開雙腿等待別人進入...

原諒我用如此粗魯的字眼
但是,這還不足以比喻整個過程的色情與暴力。

※延伸閱讀:
●電影場次,千萬別錯過
https://www.facebook.com/photo.php?fbid=597526776972145&set=a.441223765935781.96845.437106319680859&type=1&theater
●關於網路時代偷窺的書籍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36324

創意年老



年老是一種相對的概念
我們往往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的年老
也往往從過去的自己"照見"年老。

雖然年老總讓我們想到死亡
然而,還是可用創意的方法
歡度這段歲月。


※延伸閱讀:
●遊牧享老long stay的趨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2745920100stuf.html
●如何為生命畫下完美的句點(我撰寫的電影賞析):
http://www.wretch.cc/blog/seaseas/31644963

少即是多



資本主義所倡導的那種,擁有愈多,就愈快樂的生活價值已經不適用於當代了
有時候,擁有少一點,不是要故作簡樸,
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釐清事物的優先順序,
少少的項目當然比多如繁星容易選擇。

因此,消費不是永無止盡的貪婪與空虛,
也不是要把自己的成就掛在門牌上的炫富
而是一種生活價值的選擇,
讓自己可以活得充實、有餘裕、有意義。


●推薦新書:北歐式的生活提案(less is more)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596477

●一整年不花錢
http://www.books.com.tw/exep/prod/booksfile.php?item=0010492092

※如何為生命劃下完美句點

 

自從步入中年,身心大不如前,過往看似無窮精力,現在蕩然無存,也才知道生命的有限。
因為對有限的理解,才開始懂得取捨,學習把生活的籬笆圍起來好種花,期待在紀律的維護下可以讓生命的花朵欣欣向榮。
另一方面也深切的知道:每個選擇後面其實都意味著對其它可能說「不」,這是存在的真意。沙特不也說過:我們就是我們的選擇。
所以不再會對自己不曾擁有的東西長吁短嘆了,取而代之就是對自己能夠擁有東西的滿心珍惜。不去羨慕別人得意氣風發,反而可以欣賞自己的平凡與堅持。
然而生命的流変還是會叫自己感嘆。
往前一看,生命走了大半;往後一看,老年也近在咫尺。
親眼目睹父母一天天衰老,看到他(她)們在退休後所面臨的諸多議題,心中感概萬千。想到自己也該提早規劃老年生活了,時時惕厲自己:如果現在就耗盡身心資本,到老年必定是苟延殘喘,很難有好的生活品質。

恰好自己開了一門【生涯諮商】的課,讓我可以重新思考怎樣過一生這個議題。隨著生命的階段我為學生挑了幾部電影,期待學生可以學習到:生涯,是一輩子的事,而年老所要面對的議題就是如何為生命劃下完美的句點。
因為課程時間的限制我對老年生涯只放了【內衣小舖】,不免有遺珠之憾(在我心中,【野草苺】、【金池塘】都是不錯的老年電影),幸好藉著這篇短文我可以把自己從這些電影學到的生命智慧跟大家分享。

按照愛瑞克森的理論,老年最重要的課題是統整與絕望。也就是要整合自己生命經驗,肯定此生的價值,如此才不會在生理衰退以及社會關係改變的衝擊下感到失落與憂鬱。
我在這些老年電影同樣也有這種發現:電影的主角在故事一開始幾乎都是沮喪而絕望:不管是年老失智的諾曼教授(【金池塘】),遭逢喪夫之痛的瑪莎(【內衣小舖】),既使功成名就如柏格醫生(【野草苺】),也要面對自己殘破不堪的過去。


死之將至

會造成這種絕望,生理的衰退是一個很大的主因。
我在閱讀愛瑞克森【老年研究報告】時便對一個案例印象深刻:這個老人家連要通過簡單街區,都要花上一個小時,更要命的是路上竟然連休息的地方都沒有。這種生理的限制對諾曼教授也是一樣,這個以終身教授職退休的驕傲男人,不僅要面對自己身體衰退,也要面對自己的失智;記憶力衰退對照自己過去以學術維生的榮光,相形之下成為很大的諷刺。
於是他總喜歡戲弄挖苦別人,顯得憤世嫉俗。這種性格造成他在人際關係中的孤立,還好他有一個貼心聰穎的妻子艾瑟兒陪伴他。誠如艾瑟兒所言:他只是一頭憤怒的老獅子,正在對自己的衰老做出掙扎。
片中有一場妻子慫恿他去採草莓的戲拍的驚心動魄,諾曼才剛踏出別墅沒多久就在森林裡迷路,陌生的林木在過度驚嚇的老人眼底顯露出猙獰的面貌,此刻我們才跟他一同陷入死亡的陰影…。
等他好不容易尋回家來,卻還要強作鎮定,待客人離去才卸下心防哭倒於愛妻跟前;老獅子在面對衰老及死亡時也只能繳械,此情此景令人不經鼻酸。我還記得艾瑟兒在那一刻雖同感悲涼卻滿心支持,說他還是她心目中的騎士,往後的生人還需要他的嚮導,這番溫暖話語扶持著他被擊垮的自尊,也讓我們看到個體在面對衰老及死亡的陰影時仍可以做出有創意的回應。


 


同樣的死亡場景在大導演伯格曼的【野草苺】中拍得最為駭人,它以柏格醫師的一場夢境作為開端:夢中的他迷失在街道,白日亮晃晃的慘無血色,伯格醫師看到幾個令人驚心的場景:停止的手錶,失去指針的街鐘,還有沒有臉孔的路人。最後一輛疾駛的馬車撞翻在街燈前,滑出一具棺木,待柏格醫師趨前探看,卻驚訝地發現棺木中的死屍竟是他自己。夢境的語言比現實還要真實,這場夢點出柏格醫師旅程的開端:死之將至,人要如何面對?整部電影便是對這個提問的回答。
老年在面對衰老及死亡的過程真是教人不忍,當身體機能壞到一個程度,生活的品質大受影響,還會造成摯愛親人的負擔,這樣的生命是否還有延續的必要?
當然趁著年輕就當好好珍惜這即將陪伴我們一生的肉身,但我還是看過一些富有創意面對衰老的先例:譬如美國桂冠詩人惠特曼,年老時身體糟到一個不行,幾近四肢全廢,但樂觀的他卻慶幸自己有眼可看,有手可寫。佛洛伊德在癌症折磨他近十三年後為了生命的尊嚴放棄以嗎啡麻醉自己,死前幾天還孜孜不懈的在準備演講稿,這些例子讓我們深深感動,並且看到心靈的自由在面對老死可以如此富於力量。




未完成事件

因為所剩的時間不多,不希望在生命結束前徒留遺憾,很多年輕時的夢想,倒是可以趁著老來無事時圓夢。
譬如【內衣小舖】的瑪莎,年輕時醉心於內衣的設計與裁縫,後來嫁了保守老公而放棄夢想;直到老公死去頓失所依,只能憂鬱度日。偶然一次到布料店購物,眼中所見,手中撫觸,盡是過往珍愛的蕾絲,此行喚起了年輕時的熱情。因此瑪莎不管牧師兒子以及保守政客的反對,在三位姐妹掏的支持下,突破重重困難開始尋夢之旅。

片中除了有讓人血脈歕張的女性主義趣味之外,每個老婆婆因為這場圓夢之旅的啟迪,後來也都開始為自己不甚圓滿的人生放手一博。當我們看著片中的老婆婆一個個修成正果時,片中最支持瑪莎的莉西卻教人惋惜。外表光鮮亮麗,作風美式的她,口口聲聲總是過往美國美好歲月,未料她卻是那個未償圓夢的人,年輕時的移民美國只是為了保護遺腹子的美麗謊言。原來她對瑪莎的熱情支持的動力源自於她對自己未完成夢想的投射,在這裡我們可以體會到莉西內心深處的遺憾與傷痛,也難怪這謊言一經牧師戳破後,莉西便陷入崩潰與憂鬱。這猛然一擊無非是要她看清楚自己;未完成的事件要是不趁早完成,面對死之將至(像莉西後來無端的死於非命),就是莫大的遺憾了。

未完成的事件不單指夢想,還有很多過去想說卻沒說出口的話,想做卻沒做的事;也許是欠了錢尚需償還,也許是冷落了所愛的人需要補償,或者對某人心懷歉疚卻沒有表達。面對死之將至,不用再猶豫,快把心願化為行動,現在就做!


 

在關係中和解

很多未完成的事件在於關係,【金池塘】與【野草苺】都對這部分著墨甚多。【金池塘】的諾曼有一個不回家的女兒雀喜兒,受困於小時候常被父親嘲諷肥胖的陰影,自尊委小低下。雀喜兒對父親心懷恨意,離家遙遠也是為了躲避那位咄咄逼人的嚴父。多年之後的重逢諾曼還是不改本色,冷潮熱諷玩弄別人於股掌,雀喜兒終於忍受不住對諾曼生氣:「我不懂為何你終生都喜歡玩這種打敗別人的遊戲,且樂此不疲?」艾瑟兒也對父女之間的緊張關係甚為頭痛,幾度與女兒溝通希望讓她可以暸解老爸。
所幸後來雀喜兒卸下心防與諾曼心靈交會(encounter),告訴父親說她想成為他的朋友。當我看著銀幕上雀喜兒心碎的淚珠,心中百般不忍,這親子衝突的遺憾與我在諮商室所面對的諸多案例重重疊影,幾乎已經是心理諮商的主旋律。就連治療大師歐文亞隆在他【生命的意義】一書也提到自己跟母親的衝突,跟可憐的雀喜兒一樣,他也是花了一生的時間去回應母親的要求。

可惜關係的和解不是由諾曼主動發出的,他殘弱的心靈尚需滋養,還沒有能量面對女兒;相形之下【野草苺】的柏格醫師在夢境的衝擊以及深切的自省之後,就比較有能量可以和解。更可貴的是他願意放棄自己清高防衛下的冷漠與自私,用比較柔軟的心來幫忙兒子與兒媳婦瀕破滅的婚姻,後來也肯放低身段同相處數十年的女管家求合。
電影結束時我們看到諾曼又回返童年,在初戀情人的引領下來到湖邊尋找父母,此時響起了悠揚的豎琴聲,伯格醫師昔日頑固僵化的臉龐漸次變得和馴而知足,我們好像看到一張小孩子的臉,也跟自己的父母求得和解。


引導與教育

我們常說老人家含飴弄孫是幸福的,在生命的燭火即將燃盡之際,看著另一搓火苗緩緩升起,必會感到無限寬慰。生命的新鮮浸染著腐朽的肉身,多少也能讓老年人感染青春的氣息,頹圮的生命也隨之復甦。
【金池塘】與【野草苺】的兩個老人家都是這樣找回春天的,諾曼因為幫忙女兒託管男友的小孩而擁有一個溫馨活潑的假期,伯格醫師則因為遇到跟自己初戀情人神似的女孩,而變得正向而柔軟(這女孩與初戀情人名字也一樣,同叫莎拉,劇中由同一個女演員飾演,後來她也成為柏格曼的老婆)。就連女孩猶豫在兩個追求者之間的難題,也跟伯格醫師早期跟弟弟西夫里競爭莎拉的情節類似。
今昔交替,不僅是對照,也可以互相對話,伯格曼讓主角在現在與過去、夢境與現實中來回穿梭,仿若一場心靈之旅。

很高興可以看到這兩位老人家可以對下一代負起引導教育的責任,不管是諾曼對比利的湖邊垂釣訓練,或者是柏格醫師在旅程中對莎拉不時發出的幽默與智慧。現代社會因為青春崇拜將老人弱智化,驅趕到社會邊緣暗不見天日,卻忘了遠古以來老人的豐富經驗與人生智慧是年輕一輩不可或缺的寶藏。如何擅用長輩這項資源也是一個值得我們深思的課題。



圖為年輕的柏格曼導演



回顧一生找出意義

我們都說老年人喜歡回憶,叨叨絮絮地訴說過去,讓人感覺不耐。
其實回憶對長者來說是重要的過程,按Ericson的理論:老年人的發展議題是統整與絕望(integrity and despair);如果不能整理自己過往一生,修通創傷的部份,肯定自我的價值,老年人很可能會變得憂鬱甚或自殺。
回憶對老年人發展終極認同很重要;也就是理解自己生而在世是個什麼樣的人,存在富於什麼意義。科學研究也顯示回憶會讓腦部釋放腦內啡,有助於穩定情緒。現今還有所謂的懷舊治療,就是讓老年人可以在團體支持的氣氛下,有系統的回顧自己的過去。

【野草苺】一片便是透過伯格醫師在夢境與現實、過去與現在之間往返的敘事手法來建立回憶,使我們得以對其生命歷程有完整的省思。
Ericson的【老人研究報告】對這個虛擬的案例有詳盡的評論,在此不多加贅訴,只把某些我觀察到的重點跟大家介紹。

片子一開始我們看到老當益壯的柏格醫師,過著高雅且富於紀律的生活,老管家艾格達也把他照顧的很好。但他卻如此自述:「我對人生唯一的要求就是---讓我一個人過吧!」這種離群索居的傾向似乎不太樂觀。
這種傾向還表現在媳婦瑪莉安因為跟兒子的婚姻問題前來求助時,伯格醫師雖然好心提供避難之所,卻冷漠地拒絕了她在情感上所需要的了解與支持(反而輕蔑的要她去尋求牧師或心理醫師的幫忙)。連相處四十多年的女管家在他擅自決定開14小時的車去隆德接受頒獎時,都罵他暴躁自私;在他冷漠的提醒她「自己是成人,無須她干涉」,還有「他們的關係不是婚姻關係」時,管家都還回嘴說:「每晚我都要感謝主,還好我們不是夫妻。」
這種對親密關係的疏離似乎也傳承到兒子身上,在媳婦瑪莉安眼中,伯格醫師的兒子對生命是焦慮且憂鬱的,在瑪莉安懷有小孩時,他兒子還極力阻止,甚至說出:「我需要的就是死,不想有小孩。」這種令人沮喪的話。因此當伯格醫師為自己與兒子的金錢觀相似沾沾自喜的同時,瑪莉安點醒他:「可是你的兒子恨你。」這讓我們想到很可能因為伯格醫師回應給兒子的愛是冷漠的,使得兒子在成長過程中挫折了,導致他也不知道如何與人建立溫暖支持的關係。
當我們隨著柏格醫師拜訪他九十多歲的老母親時答案更是昭然若顯,老母親抱怨幾乎沒有人要去看她,卻說自己一輩子都覺得冷;就連她住的房子也陰暗冷清,活像個冰竈。我們難以想像這位女性同時養育十多個小孩如何提供給每個人全心的照顧?而柏格醫師又得到多少愛?還是這位女性其實更喜歡一個人而不熱衷母親的角色?
我們知道導演柏格曼有一個從事神職卻對人冷酷的父親,父母的婚姻關係也是衝突重重。伯格曼對父親是充滿憤怒的,這憤怒早期表現在他對神學的懷疑(【第七封印】),後來則延續到他似乎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關係,自己就經歷了好幾次婚姻。

伯格醫師也一樣,就連他搞外遇的妻子都對他的理性冷漠感到恐怖,還向情人揶揄:「如果我現在就回去跟他說這件事,他一定會這樣說『哎呀,我的小可憐,我好同情妳喔!』一副他就是上帝的樣子。然後我會哭著說『你真的這樣覺得嗎?』他會回我『沒有人能比我更同情妳了』我繼續哭泣,求他原諒我。他最後會說:『妳不該求我原諒,妳沒得罪我什麼!』」這番話是透過伯格醫師親眼目睹妻子外遇的回憶呈現的,可以記得這麼清楚,想必對他必定產生很大的衝擊。

當我們回到柏格醫師的少年時期,更可以看到伯格醫師親密關係的創傷起點:初戀情人---莎拉,被自己不學無術的親兄弟所誘惑,甚至後來共結連理。
【野草莓】的片名由來於此,當時莎拉為了叔叔的生日在度假別墅附近摘採野草莓,抵抗不住西夫里的百般追求,兩人終於雙唇交纏,難分難捨。莎拉對自己難以抗拒感到羞辱且罪惡,不僅弄髒了衣服,還染上草莓的汁液(似乎象徵莎拉喪失處女之身)。在莎拉的自白中我們聽到她對柏格醫師的看法充滿矛盾,暗示著她隱隱知道兩人不適合彼此:「他實在是個太嚴謹的人,興趣高尚、思想純淨、心思細膩;他常要我和他一塊讀詩,他喜歡談論來世的種種,喜歡和我合奏鋼琴;只喜歡在暗處親吻,而且常提及人是罪虐深重的。…有時我覺得自己比他年長很多,妳懂我的意思嗎,我會認為他根本還是個孩子,雖然我們同年紀。」 
這段回憶後來以莎拉失身的草莓叢中終結,我們看到年老的柏格醫師身陷於陰影之中,說自己感覺到莫名的悲傷。這悲傷其實是看到自己無能親近別人,只用高尚的外表虛飾,竟把自己今生的摯愛拱手讓人。

一幕幕生命場景,透過伯格醫師有脈絡的回憶而重組意義,我們在這裡看到他對關係破裂的遺憾,也藉此省思自己如何造就自己的生命。
有意義的省思讓他開始願意敞開心胸接納別人,不僅在前往德隆的旅途中幫助了三個搭便車的年輕人,還願意協助兒子與媳婦復合,最後還跟女管家認錯。
在授獎完的那個夜晚,三位年青人在窗台下歌唱致意,他對人疏離的遺憾似乎在這一刻化解了,我們看到伯格醫師睡前的臉龐是安詳柔和的,像個孩子一般。
果然在那晚的夢中,莎拉重回他身邊,依循著她的指示,伯格醫師找到自己在湖邊垂釣的父母。此時豎琴聲響起,似乎暗示著兒時對父母親密的渴望得以實現,柏格醫生重新經歷了對生命的信任,然後他也才可以親近與滋養別人。

回顧一生找出意義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找出自己正面的認同與價值固然值得欣喜(就像柏格醫師行醫五十年孜孜不倦,在加油站被那對為他所助的夫婦讚美一樣),但是更多的是生命中的創傷與遺憾,我們如何去面對;可以修正的及時修正,無法修正的學習去接納,這才是年老生命的重大課題。



生機盎然的投入生命(Vital Involvement)

此一概念也是由ricson所提出,他的理論認為我們都是息息相關的生命共同體,因此在生命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該考量到自我與其他生命(或是環境)的關係。不僅要學習對別人具有同理心的敏感,也要融入社會找到自己的認同與位置,並且試著貢獻自己彼此互助。
同樣的,隨著醫學進步老年人口漸次增加,現代社會亟欲思考如何讓老人過著同樣有意義且可以投入社會的生活。
在這三部電影裡我們看到投入生命的似乎都是女性,從【內衣小舖】的老婆婆們,【金池塘】的希瑟兒,到【野草莓】的媳婦。
【金池塘】的希瑟兒一出場便讓我印象深刻,六十多歲的她說自己尚在中年,初抵渡假小屋便興奮的大聲嚷嚷自己聽到潛鳥打招呼的聲音。還有她對每一個湖邊居民的親切溫暖,對人對物充滿了無盡的興趣。
這讓我想到老年人當然不能只是每天在電視機前面發呆,更應該試著去建立自己的生活圈。特別是那些喪失親友的老人我們更應該協助他們建立新的生活圈,重新融入社會,並且試著貢獻自己。
相信我們的社會會在老人重新投入的情況下必有一番嶄新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