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阿根廷人的生命情態



阿根廷對精神分析的著迷舉世聞名
幾乎已經滲入中產階級文化的一部分
在家庭聚會,如果有人說自己正在被治療(分析),許多人都會與我心有戚戚焉。
甚至有人要以一輩子的分析為目標,令人瞠目結舌。

當然阿根廷特殊的歷史背景,使得成為一個阿根廷人並不容易
早期許多歐洲移民湧入這個應許之地
實際又感覺自己像是被歐陸排除在外的流放者
許多阿根廷人仍然把自己當作世界的中心,維持著心中的尊貴與驕傲
單單這個主題就跟精神分析非常貼近:
"生命的起源就是要哀悼我們已然失去的東西...。"

另一個有趣的連結是,
起源於19世紀末的探戈,跟精神分析一樣,
兩者都是浪漫主義的子嗣。
一個人跳著探戈的時候會詢問自己:
"為什是我?甚麼正發生在我身上?"
之後的存在主義又把這種詰問跟生命的失落與憂鬱結合在一起,
因此探戈跟精神分析一樣,
都成為尋找生命意義的雙人舞。

※ 推薦影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ypv7cQ4L58&feature=youtu.be

※ 相關文章選自:
http://www.nytimes.com/2012/08/19/world/americas/do-argentines-need-therapy-pull-up-a-couch.html?_r=0

IPA致力消弭性別歧視


國際精神分析學會正籌畫成立性別委員會

致力於研究與理解多元性別,並且推動各種訓練與活動,消彌各色性別歧視。

這個心理治療的老牌機構,終於對於多元性別族群做出開放且善意的回應。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RcSEyM4VWbo&list=PLhxiwE76e0QYSh-YWx3oSfUY5ES-5ICT7

※ 診療椅上的彩虹:同志肯定諮商



這篇好文是我透過美國精神分析學會的臉書分享所發現的
特別摘譯介紹給大家,不管是傳統治療社群、精神分析社群、或者同志運動社群的朋友都值得參考
加州卡弗市,富勒女士問大家;"準備好揭露自己了嗎?"這是她周二晚間在安提阿學院開設的心理研究所課程。
富勒的學生不需要任何提示就脫下外衣,露出底下用神奇印章潦草寫下名字的T恤。
環顧四週,這些名字多采多姿:
"娘娘腔,愛滋病,戀童癖,性變態,死玻璃,裝直男,名媛,肥佬,無聊,白人主義,移民,愚蠢的美國人。"
富勒引領我們身處這個房間,感受這些負面標籤所帶來的壓力。
這位定義自己是:男性認同,非裔美國人的女同志,也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社工。
2006安提阿學院是美國第一所開設同志肯定諮商課程的機構。這些年這個治療取向已經愈發熱門,變成同志社群很重要的助人取向。
學院的領導者Doug Sadonick說:"我們的工作假設是,同志天生如此,有自己的心理學,自己的架構,與自己的需求。"
"在這種心理學下,同志無須偽裝自己,無須透過有色眼鏡(視角)看待自己。"
他說這種聲明是一種"本質主義者的位置",因為同志與異性戀者有其基本的不同,而且滲透到生命的每一個層面,從生理到心裡都是。而這種獨特的視角不是一般的助人工作者可以提供的。
基於這樣的哲學信仰,他創立了這個系列的課程。

治療memo10



網路的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擴大了我們的全能感
但所有近在眼前的事物其實遠在天邊,

這種隱隱失落的難以哀悼
只能透過指尖不斷地點閱
開啟重重視窗來達到高潮;
然此狂歡式嘉年華,彷若攀爬層疊山峰
終究幻化成龐大的憂鬱迷宮....。

※ 圖片選自:
http://creepypasta.wikia.com/wiki/The_Endless_Maze?file=Giant-maze.jpg

治療memo 9



初學者往往誤會精神分析的中立化就是保持沉默,深藏不露。
這是一種依樣畫葫蘆,笨拙的技術模仿。
中立化如果僅是治療師對自己的一切保持沉默
往往會伴隨著治療中的死寂
而這種死寂也帶來治療師情感與思考的死寂。

殊不知中立化可以是一種態度(更甚於技術)
促進案主投射內在劇場
使得治療在此時此刻中逐漸開展。

因此中立化毋寧說是一種治療的姿態
讓治療師可以站在一定的距離外
生機勃勃地感受一切(關於自己、案主、與關係)
不喪失同理心,又可以體會反移情
並且持續不斷地自由聯想與思考...。

中立化絕對不是靜止狀態
而是一個不斷調整,維持平衡的過程。

※ 讀Anne Alvarez的"
The Problem of Neutrality: Some Reflections on the Psychoanalytic Attitude in the Treatment of Borderline and Psychotic Children"有感

※ 圖片選自:
http://www.mellanrummet.net/nr18-2008/18-08-19.htm

治療memo8



生死本能是一對couple
一起跳著存在的舞蹈。

※ 註:
我認為精神分析是心理治療最富詩意的學派。
首先,分析師的詮釋往往跳脫陳規,
從官能與情感出發,逐漸蘊生出思考,
待將它語言化時,精煉地像是寶石;
這是逐步逼近存在的歷程。

再者,我認為生死本能在更超越的層次上應該不是對立、互斥的,
在我們時時刻刻的存在裏頭,總是生來死去。
生死本能應該是一對伴侶,一個circle,
於存在的連續體中,精神分析的任務應該是去捕捉真實存有的剎那。

治療memo7



我覺得心理治療像衝浪,對治療師或案主都是。
透過治療的設置(架構、中立、自由聯想、躺椅等…),
關係互動逐漸成形的阻抗、衝突與張力,宛如迎面而來的浪頭;

而治療的主體(無論是治療師或者案主)則像是衝浪手
要把握難得的浪頭,俯身向前
也許會被滅頂,也許
治療的體驗,或者詮釋、領悟,將會是觸動人心的剎那。

*圖片選自:
https://www.groupon.com/deals/moku-hawaii-surf-rentals-board-shop

治療memo6



身為心理治療師,當然不能與病人有雙重關係
即便是治療結束。

因為,我們永遠都要為病人保留一種可能:

"在未來需要的時候,可以持續回來。
就像在黑暗中閃耀的燈塔
讓身處蔭谷的人,有機會看得到,也找的到我們。"

※圖片選自:
http://iliketowastemytime.com/2013/04/04/daily-wallpaper-minimal-lighthouse

治療memo5



如何穩穩地坐住治療師的那張椅子
持續地感受思考,而不要行動化?

其中有個重要的能力
就是要能承受情緒的浪潮
特別是困難的個案,焦灼的session
讓自己可以持續待在裏面
相信只要願意待在裏面
案主遲早會感受到某種臨在
而這些,遠比任何自以為的詮釋都還重要。

※圖片選自:
http://drdeborahserani.blogspot.tw/2006/02/celebrating-psychoanalysis.html

聽見自體碎裂的聲音



小編開始去上自體心理學的課
自體(self)簡單來說就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的感受與認知
從小透過親職愛的澆灌、同理、引導等一系列過程慢慢形成。

很可惜,有些家庭有很嚴重的忽略與暴力(不管是肢體或者情緒)
使得我們的自體沒有辦法長得健全,甚至破碎、殘缺不堪。

以下的漫畫選自Jutta Bauer的《發脾氣大叫的媽媽》
是德國著名的親職繪本。
把自體碎裂的過程,以及親職可以扮演修復的角色說得很貼切。
跟大家分享。

http://big5.backchina.com/forum/20141024/info-1237969-1-1.html?from=bottom#.VE3fOfmUeSo

愛是最好的復仇



日前巴黎的恐怖連環攻擊讓文明世界深深受創
日常生活變得風聲鶴唳,法國進入非常時期
原本要裁減的軍隊暫時擱置,對移民的監控更形嚴格
許多人還擔心右翼仇外的力量會趁勢崛起。

與此同時,許多法國人卻掀起另一波對抗力量
就是不被伊斯蘭組織恐嚇,
堅持不放棄法國引以為傲的生活方式。

享樂、歡笑、音樂、美酒、愛
許多人走出戶外,抵達咖啡廳、劇院、音樂廳
持續頌揚法國熱情放鬆的生活方式
這時候海明威旅居巴黎的回憶錄成為最好的心靈撫慰

這些堅毅的行動在在提醒我們
仇恨是無形的枷鎖,愛是最好的復仇。

※恐攻喪妻 他「誓不仇恨」
http://udn.com/news/story/7339/1323964-%E6%81%90%E6%94%BB%E5%96%AA%E5%A6%BB-%E4%BB%96%E3%80%8C%E8%AA%93%E4%B8%8D%E4%BB%87%E6%81%A8%E3%80%8D

※流動的饗宴:海明威巴黎回憶錄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13509

※「巴黎是流動饗宴…」 恐攻後這本書在法國爆紅
http://news.ltn.com.tw/news/world/breakingnews/1516360

改變性取向違法



小編覺得,性取向是拿來探索,而不是用來改變的
探索的目的是為了擁有美好的情欲生活
改變性取向這件事情,就像放一堆乾柴在哪裡
沒有火種,最多只能換得槁木死灰而已。

就像很多經歷這種療法的人,最終選擇了無欲的生活,或者產生許許多多寂寞難耐的同妻
更別說那些細數不盡的治療創傷了~~。

http://www.gdi.org.tw/?p=4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