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崎駿與精神分析


學會為了推廣精神分析
長期以來不斷與電影文學進行對話
去年辦理的村上春樹即將結集出版
今年主要談的是宮崎駿
想聽聽看精神分析怎麼感受與思考宮崎駿嗎?
歡迎大家來報名





【宮崎駿與精神分析】工作坊

飛行器是美麗的夢想
需要風的聆聽與推送
英雄欣欣向榮的幻想
需要挫折的修飾與磨練

太平洋的風,曾經吹出一段殘留尾音的故事
時代與命運的故事
驅使美好的夢昇起又墜落
我們脆弱易感的心
會不會終究也灰飛煙滅?

我們在宮崎駿裡找尋精神分析,也在精神分析裡尋找宮崎駿
也許找到的都是我們過去曾經遇到的
且讓精神分析的神遊思索跟隨宮崎駿的美麗夢想
一起盤旋飛翔

【時 間】2016/11/05(六) & 11/06(日),10:00-17:30
【地 點】台北市大安區復興南路二段35號2樓之一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址)
【主辦單位】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工作坊主題】
一、風起與風落:關於命運與退休的聯想 / 王明智心理師
二、宮崎駿—動畫界的達文西 / 單瑜醫師
三、遺失的創造力—談宮崎駿的魔法世界 / 蔡昇諭醫師
四、霍爾的移動城堡—難以探觸的心 / 林怡青醫師
五、御風者的降臨、降落與墜落 / 彭奇章心理師
六、天空之城LAPUTA:幻想及其遺跡 / 唐守志醫師
 
【線上報名與課程詳情】https://psychoanalysis.org.tw/home/course_content/27



性可以平常化嗎?


喬瑟芬:真要以風險管理的思維去防治性侵,就必須認知大多數性侵案件都不是陌生人所為。


小編覺得性很難特殊化,一方面性與繁衍種族緊緊相繫(關於人類的生存與自戀),並與身體界線,自我認同息息相關(我們是透過情慾來界定自我與關係)。
重要的是性是人性的最後一道壁壘,越過它,等於是把人的社會面剝除。
性行為中的融合感使得人失去自我疆界,在放鬆安全的情況下,可以體驗無邊的幸福感,在威脅的情況下,幾乎就是對於自我的嚴重攻擊。

性當然有社會建構,但是我們都輕忽了社會建構過程中,人類的心智與運作機制如何互相影響
因此小編認為性解放不僅是對壓迫的移除,還包括了可以跟內在的性驅力整合性的相處,之後才能談如何處理人際社會與文化層次。就我的觀察,太激烈地講去壓迫,或者咄咄逼人,要別人輕易地接受挑戰或者同意,背後嚴苛超我的機制一定要小心,這就是你說的反過來壓迫別人。


#延伸閱讀  #喬瑟芬:性侵,每張網都可能漏接(三)性與國家,未解的爭議

https://theinitium.com/article/20160928-opinion-josephinehsu-sexualharrasment3/

治療note 12:虛擬遊戲的邀請




讓我們試著這樣想像:
精神分析治療就像是一個虛擬實境的遊戲邀請
需要全神灌注的投入。

因此,進入這個遊戲前
請放下你的理論、放下你的偏見、
放下你的情緒、慾望與記憶
丟掉你的筆記本、丟掉你的錄音機
只要帶著你自己,完完整整的自己
跟案主沉浸於遊戲的當下
這不僅是重要的治療態度、也是治療技巧與治療倫理。

圖片選自:
http://www.denofgeek.com/movies/virtual-reality/34409/the-top-12-virtual-reality-movies-of-the-1990s

再論無憶無欲:從臨床思考


日前短文提及透過"無我"的自由聯想,來趨近Bion說的無憶無欲。之後蔡榮裕醫師的臉書文章,提醒要小心跨學科的鴻溝,還有名詞間轉譯的問題。
另一個更重要的提醒在於,這樣的論述可能的自圓其說。為了解決這樣的困境,精神分析相關討論還是回到臨床情境中去對話,才會有找到出路的可能。
我認為精神分析這門科學為的是要創造更多東西(有治療經驗的讀者應該很有同感),而自圓其說常常只是繞來繞去,侷限更多思考與可能,無法造成思想的解放。
為什麼在執行無憶和無慾時,似乎較為容易喚起宗教的氛圍?
這是因為長久以來, 沉思比起人類的其他活動,和廟宇中過著嚴謹生活的宗教實踐,一直都有很深的淵源。
精神分析藉由深沉的神遊(reverie )來避開記憶與慾望,這些都在在讓我們想起持戒修行的禪定。
宗教的沉思與精神分析的神遊都建立在人性重要的基礎上,具有親近的關係。
精神分析的神遊又很特別,並不是專屬於治療師自己,而是透過與案主建立的配對,且在配對中各司其職(扮演好分派的母嬰腳色時),所蘊生的覺知。關於此點,Bion的"在團體中經驗"這本書的27條便有提及。
蔡醫師為我們回溯了Bion的無憶無欲的根源,在於佛洛伊德的鏡像比喻。
佛洛伊德提及分析師的準備工作,首要在於自由聯想,他建議分析師不要選擇病人的素材,只消耐心等待病人在我們出其不意的時候說出那些讓人驚訝的東西。在態度上盡量做到不帶感情的客觀,像是在進行外科手術一般。
這種客觀也透過不透明的鏡子來比喻,分析師只消如實反映病人帶來的素材。不用特別鼓舞病人,也不用把自己的性情,或者私領域帶進診療室,混淆病人的想像。也提醒初學者,沒有這種客觀性,嬰兒式的精神官能症很難轉換成移情精神官能症,分析也無法推動。
然而,佛洛伊德的鏡子比喻容易讓人想起它的無名性,分析師是誰不重要,只要做到如實反應就夠了?
克萊恩的投射認同理論衍伸鏡子的比喻,病人所投射的東西並不全然地被鏡子反射回去,這些具有力量的潛意識衍伸物的確會穿透這面鏡子,直抵分析師的內心,希望分析師可以直接地感受到此種溝通的威力。
比昂的涵容理論持續補充克萊恩,認為治療師是一個活生生的個體,而非如鏡子般的無生命物體。
透過病人的投射認同,有一些生氣勃勃的動力會在治療師的內在發生,治療師要有容忍以及消化這些素材的能力,才有可能在反射回病人之前,轉化病人所投射的素材。
延續這條投射認同的路徑,分析師要為病人創造一個內在的空間,允許對病人盡情投射,藉以表達移情。
這件事情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取消這個內在空間,以絕對的中立,冷靜地進行科學化的去依附技術來得好。
佛洛伊德的比喻不足之處在於,作為一面鏡子通常是沒有感覺的,在鏡子面前,病人的行動所託付的情緒意圖也無法登入分析師的心裏。
分析師之所以有能耐去促進病人的移情意圖,正因為自身的生氣勃勃,也正是這種生氣勃勃,使得病人的移情溝通可以在分析師的內在順利登入。
然而後繼者的論述找回分析師的主體性,但也正因如此生氣勃勃,無憶無欲的要求又變成另一項難題。
我自己的聯想是:精神分析素樸的形式對執行這項任務有很大的幫助。它於外在(而非內在)取消了分析師的自我特性,使得案主有更多空間得以自由揮灑,注入此時此刻所發生的任何素材。
而精神分析這種禁慾的(當然不可避免也會挫折案主),極具道場色彩的形式,隱隱地邀請案主把內心劇碼搬上診療室的舞台進行。
簡言之,遵循著精神分析基本設置的分析師,也等於是讓自己有機會進入無憶無欲的氛圍中,與案主直面相對,靜待交會處會發生甚麼...。

Parthenope Bion Talamo的"Bion: A Freudian Innovator"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
Christopher Bollas, Ph.D. 的"Expressive Uses of the Countertransference—Notes to the Patient from Oneself"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
圖片選自電影"愛情天文學"
http://www.haorenshuo.com/125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