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的窟窿


最近在讀的傳記是艾莉森(Alison Bechdel)的《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之前讀過她描寫雙性戀父親的《歡樂之家》,嘲諷感傷略帶詩意的文體,令人難忘。
接下來的《母》以她其橫跨數十年接受分析治療的歷程與對母親的回憶為經緯,交織出結構精巧的蜘蛛網(這個比喻來自艾莉森的夢,暗指創作)。
這本書放在架上好一段時間,未嘗細讀。主要是書裏提及「過多」的Winnicott理論令人抗拒(畢竟已讀太多分析論文),後來才恍然這位漫畫家對Winnicott的解讀,比起許多專業人士還要精采。
艾莉森的治療師卡羅就曾問她:「究竟他的哪一點讓妳如此著迷?」
艾莉森回說:「我想要他成為我的母親。」
艾莉森在開場還幻想29歲的Winnicott搭地鐵前去接受分析,是否會在倫敦街頭與事業如日中天的吳爾夫相遇?點明了這是一本意識流文學與精神分析相遇的漫畫傳記。
所以這也是一本充滿感情以書寫Winnicott的書。

蘇州河

這部婁燁的早期電影令人驚訝地捕捉了世紀交替的虛無氛圍
觀影第一時刻倏地喚醒感官記憶。

故事雖然以尋找失去戀人的青年馬達為主軸
(這部份帶著魔幻寫實色彩,鏡頭宛若靈魂出殼般自由)
但其實真正的主角是未曾入鏡的旁白/攝影師 (還有其女友美美)
彼時馬達與牡丹的愛情童話;映照著此刻凡夫俗子的你我,無端被故事撞擊~

這個生猛的故事無情地敲開了我們的覺知,
使我們墜入某種懷想與惆悵
彷彿伸手就可以觸及,浸泡在醚味中的愛戀,
整個世界就是戀人的囈語與身體。

然而在某個片刻,又讓我們撞見所愛之人如何陌生殘忍地背叛我們
於是,童話世界由內而外裂解開,我們的身體成為地動山搖的深淵。

在江水濁濁的蘇州河,宛如螻蟻漂盪的你跟我
依稀地憶起當我們還是男孩女孩時,那個最古老的愛,
還有首次經歷的幻滅…。

#蘇州河片花

https://youtu.be/DBvKAfv_k_s

https://youtu.be/lu_lSTBhx_Q

https://youtu.be/xbgeq1BZAX0

https://youtu.be/pyfyHs8udaE

※圖片選自
https://www.98yp.net/movie-news/490344/%E8%98%87%E5%B7%9E%E6%B2%B3-%E5%91%A8%E8%BF%85-2/

治療note18:如何準備自由聯想?


好的分析可以讓病人自由聯想,用白話說,就是讓病人可以像採蜜的蜜蜂一般悠遊自得。
要達到這點,治療師也要讓自己得以自由聯想,絕不能僅是認同病人,
或者被病人拉得迫近。
通常在這種情況,治療師所謂的”想幫忙”,往往僅是行動化而已。

亞當菲利浦在"論暗示"這篇文章中,引述亨利詹姆士"小說的藝術"對經驗的描寫。
像是一張在空氣中飄蕩的蜘蛛網,絲線高張,閃閃動人,更重要的是對空間全然開放,因此牽一髮而動全身,過去擁有的經驗不會讓治療師的心智僵化死亡,而是引領治療師更可以讓自己"在經驗中",等待病人予以我們靈感...。

每位治療師都會有自己的小訣竅去準備這個狀態,對於傾向兩人心智運作的我來說,讓自己可以保持沉默是個好方法;
藉著沉默,可以拉開認同病人的距離,讓自己擁有更多感受與思考的空間(也就是珍貴的第三位置,像是父親介入母嬰之間);也才有機會消化病人作用在我身上的衝擊。

把原先想開口說出的話再吞回去,反芻 再反芻,如此不斷反覆, 直到自由聯想的蜜蜂終於採擷心靈的花蜜…。

#圖片選自:https://pixabay.com/photos/cobweb-spider-web-insect-nature-44398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