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on and Being: Passion and the Creative Mind





看到Reiner的這本著作讓我甚為感動,想到自己研究所時期接受人文主義心理學的訓練,接下來因為工作需要轉習精神分析,從古典的佛洛依德,克萊茵相關客體關係學派,然後慢慢轉進到溫尼考特,寇哈特等
精神分析不僅擁有多種面目,而且與時俱進,更重要的是愈來愈趨近於人文心理學的範疇。也逐漸從自然科學典範,到心理學典範,最後轉向藝術與靈性的典範。讓我在學習的過程中重新回返,一圓青年時期未完的藝術家夢想。

蔡榮裕醫師說:”Bion是未來二十年的顯學。他不僅繼承了克萊茵,更深化了人類情緒生活的面向。其所提出涵容(contain, container)的理論,不僅協助我們去了解案主的無意識溝通,更把精神分析的範疇帶到精神病的領域。晚年Bion移居加州,參與了當時百花齊放的心理學的文藝復興運動,使得他把跨領域的養分帶進精神分析。

本書由Bion的女弟子Anne Reiner所撰寫,Reiner本身除了是個分析師,還是藝術家與詩人。她從Bion提到的O說起,O意味著案主內心深處神祕難解且無法抵達的部分。Bion建議我們拋開理論的羅盤,依循直覺漂泊在神思(reverie)的大海中,允許自己聆聽案主時,內心尚且保留這塊未知的領域。Reiner為我們援引諸多神祕主義的詩作與文獻,來說明O,終歸是一種趨近於存在真實(truth of being)的狀態。

Reiner還在書中帶領我們深入她的臨床實務,實際示範分析師當使用何種姿態,與病人互為主體地進行分析工作。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分析師不僅接受病人無意識的情緒溝通,化為詮釋激發病人心智,更會細心觀察聆聽病人的反映,所傳達出的無意識波動,藉此協助病人沉入更深邃的無意識領域。這個過程依造古典精神分析的語言,是了解焦慮詮釋防衛克服阻抗;然而在Bion學派心中,卻是一個趨近於內心真實與完整的過程。

※小記:這幾天一直沈浸在Bion說的O,那不可知且永遠無法抵達的人性深邃,然後同時性地,恰好邂逅了這首歌,心中昇無限感動。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