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給力手冊: 情緒支持篇





1.          講桌下的秘密/老師不說的事?
我叫Tim,我是個男生,我非常不喜歡我現在的班級。

班上有很多討人厭的男生,他們很喜歡故意的弄我,對我開一些不好笑的玩笑。一開始我都裝作不在意,可是到後來他們會越來越過分,好幾次都把我惹毛了。我大聲地叫他們走開,他們反很開心的笑倒在一旁。班上其他的同學對於這件事都很冷漠,可能覺得好笑,或者又不關他們的事情,沒有人會站出來。有一次他們故意把我的褲子脫下來,我真的忍不住生氣了,我馬上去告訴老師。我將這些日子他們對我做的所有事情都告訴老師,老師只是淡淡地,他們只是在跟你玩啦。我告訴老師,我不只一次的告訴他們這樣我感到很不舒服了,可是他們還是繼續欺負我。老師還是說他們只是在跟我玩,隨便的應付我。我以為我告訴老師他們會受到處罰,可是根本沒有。老師根本不在乎我的感受,隨便的打發我。我沒想到我竟然會得到這種結果,我真的不知道該怎麼辦,還有什麼方式能改變這種情況呢?


怎麼面對(專家回應)

親愛的Tim

很遺憾聽到你的故事,感覺你處境維艱,讓人心疼的是,似乎你正孤單承受一切。
許多研究或報導顯示:青少年同志面對的霸凌遠超乎我們想像,除了直接的肢體暴力之外,間接的精神暴力(恐嚇、嘲弄、排擠、忽視等…)更是造成少年同志崩潰向自殺的原因。因此我可以想像每天上學你所要面對的壓力,學校不再是安全的地方,而是一個排斥異己,殘忍恐怖的所在。
首先,我要讓你知道,雖然你身處的世界並不美好,日子過得愁雲慘霧,但它終究會過去。有一天,你會長大,也將有能力離開痛恨的學校,離開不支持你的老師或父母,你會遇上真正關心你的人,你也會長得更勇敢且富於力量,屆時一切終將雨過天晴。
因此,千萬不要放棄自己。

我認為你真的很棒,為了捍衛自己的權益你已做出必要的行動,雖然這些行動得不到應有的回應,但我不認為你要就此打住,或者壓抑自己性別上的獨特。
以下是一些面對霸凌的小建議,你回去試試,看看事情會不會有轉機:
1.終止霸凌最好的一招是讓施暴者切身處地的感受到受害者的痛苦。因此,當霸凌發生時,我們一定要讓對方知道,他們加諸在我們身上的一切,是如何地傷害我們。我們可以大聲吶喊:請停止你做的事,它讓我很不舒服!!”,或者你不知道你現在的行為正在傷害一個無辜的人嗎?”,請不要屈服,請義正嚴詞,然後離開現場,到人多或者安全的地方。
2.一定要向學校反映你遭受暴凌的情形,這一點你也做到了,只可惜老師竟然說:他們只是跟你玩玩。相信我,你不是東西,不需要被。如果老師在處理霸凌上不適任,你可以在找上一級的長官反映,或者回家告訴家長,請其代為處理。注意,面對霸凌,沉默不是最好的方法,且很有可能會姑息養奸。
3.反映的過程如果得不到應有的協助,你也可以向同志或者性別團體求助。(譬如台中基地,同志熱線,或者青少年性別文教會等組織),相信我,你並不孤單,在這世界還是有很多願意支持你的人。
4. 許多專家指出:少年同志霸凌的現象跟學校沒有落實多元性別教育有關,而相關組織可以協助經驗不足的學校落實性別平等教育,甚至有許多義工可以到班現身說法,協助同學認識同志,尊重平權,拉近同學跟你的距離。
5.尋求學校其他同樣處境同學的結盟與支持也是很重要的;記得以前念高中時學校就有七位陰性特質的男生組成七仙女聯盟,他們只要一字排開,沒有人敢惹他們。有時候事情無法立刻改變,但找人訴訴苦也是紓壓良方,搞不好集思廣益還可以想到妙招對付那些白目的同學。



永遠站在你這邊的


諮商心理師   阿智



1.          親密關係/天長地久有多久
我是威瑀,今年剛升上高二,還記得我小時候有個小小的幻想,就是把我所有第一次都給我的初戀情人。
    就在去年暑假,我決定跨出我人生的第一步,我似乎也該開始認識一些朋友,並且實踐我的愛情,「手牽著手,一起看煙火」、「一起搭著火車環島」、「一起泡著只有我們兩人的露天溫泉」美好的幻想開始不斷浮現在我的腦海,於是我開始使用聊天室,聊天室的介面有些複雜,在嘗試了幾次之後,我開始上手了,「高中生找真心」便成了網路上另外一個我。
    聊天室簡直是個龍蛇雜處的地方,遇見各式各樣的人都不奇怪,多數的人都是想找一夜情,但不時還是會出現幾個像我一般,只為了等待有緣人,而上了聊天室。
    時間過了許久,直到半年前,我終於有了第一次跟網友見面的經驗,他是阿誠,25歲上班族,在眾多網友中,我之所以最中意他,並非他的外表,而是他富有內涵的談吐,在他離開之後,我目送著他的背影,發覺自己似乎更喜歡他了,他溫柔貼心、謙卑有禮,正是我所仰慕的類型。
  回家的路上,口袋裡的手機響了,是簡訊「我們在一起好嗎?」我不禁眼角泛起了淚光。
  很快地,我們便約了第二次的見面,地點是他家。
  昏暗的燈光,微醺的香氣,這美好的氛圍令人沉醉,然而,一切便發生的如此順其自然,我的初吻與初夜似乎就這樣悄悄的溜走了,「也罷。」起碼是把第一次獻給了我的真愛。
  回家之後,我一如往常地打開MSN,想繼續我們那肉麻不已的情話,只是……他不再線上了。
    那一天起,我便未曾再見過他上線,而且手機也都沒開機,彷彿此人未曾出現在人世間,是愛情原本就如此的脆弱不堪,還是圈內的愛情才是如此,像我這般痴痴等待愛我的人出現,就像個傻子、像個笑話,這混亂的圈子裡,真的有真愛嗎?又或者大家只是各取所需罷了?

怎麼面對(專家回應)

威瑀:

很遺憾聽到你的初戀飛快地結束在幻滅中,你的夢中情人要的可能只是性,卻以甜言蜜語勾引你上床;或者他跟你互動後,感覺彼此並不適合在一起;又或者他根本不知道自己要甚麼,一切憑著感覺走,但感覺又難以捉摸。無論如何,他最後選擇人間蒸發,這樣不成熟的做法傷透你的心,也打破了你對愛情的憧憬。
高中生如你往往憧憬夢幻般的愛,然成人世界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要現實與複雜,因此,在尋覓的過程中,如果不對愛情與慾望的本質,情感的歷程,還有同志社群有基本的了解,很可能很難碰到對的人。

首先談愛情的本質,愛情乃基於我們對於美好自我(生活)的投射而來,因此我們對某人一見鍾情往往並不代表我們愛上的是真實的他。在互動的過程中,唯有透過彼此熟悉與了解才以可能辨別哪些人才是適合我們的Mr. right。性愛則是一種身體的慾望,這種慾望運作的法跟感情恰恰相反,它需要大量的投射,才能啟動激情的熱烈燃燒。這也可以解釋一夜情之所以如此吸引人,是因為陌生人增進性愛的想像空間,也造就了性的新鮮與刺激。再者,我們研究男性的性喚起以及高潮的完成,往往會發現男性對於性愛對象探索的興趣,很容易隨著高潮與射精的完成剎時畫下句點。也就是說,以男性的生理構造還有文化養成,更增加男性很容易把性跟愛獨立出來看待,而性也往往容易被男性經驗為愛的反面。又或者性的熱烈與否,也很容易被男性作為評選情人的標準(雖然這種標準很快地會因為投射降低,最後還是無以為繼。)

上面的理論只是要說明:如果你渴求一份關係,還是多多了解彼此再考慮是否要有性行為?太快的性行為很可能會打斷彼此探索的興趣(當然也有例外,也有人因為性的強烈吸引,而讓自己待關係中)
再者,性的契合與否對男同志也很重要,有可能兩人相處愉快,卻因為性的不適合而無法進入交往(可能是撞號,或者做起來沒感覺不對)。又或者有人雖然進入交往,但在性愛上還是維持著彈性的空間(譬如各種形式的開放關係)。這些都是你在約會的時候要先做好的心理建設,千萬不要抱著上了床就是你的人之類夢幻到不行的處"男"情結,才不會在男男叢林中慘跌。

最後談到交友平台,隨著資訊發達,各式各樣的同志交友平台如雨後春筍般成立,也滿足了不同的需求。像你上的聊天室以性愛為主,談感情較為稀少。
有個基本原則供你參考:如果這個平台一切強調速效(很快要約出來見面),或者言談間輕易地切入身高體重性角色等性話題,約略就可知道比較不是談戀愛的地方。以分享為主的平台較適合談心,也可以慢慢觀察網友是否適合深入交往 (這類平台如臉書,拓峰網等)
最後建議你也可以參加同志社團,各類型的同志社團琳瑯滿目,在那裏可以結交興趣相投的朋友,並有互動熟悉的人際網絡能互相支持。據研究顯示,社會支持網絡對於感情能否持久有很大的注意,相信以此為基礎,培養出來的感情應該較為穩固。

最後,請參考我過去所寫的一篇文章:http://www.wretch.cc/blog/seaseas/34611581



祝你好運


諮商心理師   阿智




小給力手冊-性探索議題




1.      那些小遊戲/難以啟齒的興奮
我是Dell,我是個男生,我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

從國小開始其他的同年紀的小朋友都是注意異性的外表,但是我發現自己對女生沒什麼興趣,相反的對於身旁的男同學很有興趣。那時候我們下課幾個男生都會在一起打打鬧鬧,有時候推擠中會碰到其他男生的身體,不知道為什麼我竟然會感覺好舒服,會想要再摸一次。每一次玩這種遊戲時,我都特別開心,我相當投入其中。可是又要小心,不能被其他同學發現我的享受,畢竟沒有人像我一樣注意到這些吧!小時候對於性很好奇,一直到國中都有機會玩這種「碰觸遊戲」。但是國中之後,要越來越小心,因為我們開始進入青春期以後,身體開始有變化,出現了第二性徵。有時候太興奮時,下面就會不自覺的硬了起來,那時候會變得很尷尬,因為只有你會有這種反應。所以開始會避免參與這種遊戲,但是對於同性的身體仍然會有很大的興趣。

這是我不曾告訴其他人的事情,因為我不知道該怎麼開口,感覺有這種反應是不對的,我是不是生病了,怎麼會有這麼不一樣的反應呢?
怎麼面對(專家回應)


親愛的Dell

進入青春期,身體開始發育,第二性徵出現,再加上情慾的復甦,一下子有好多事情要面對,應該對生活造成不少困擾吧?

然而,這一切也代表你即將轉大人
首先,外表的改變讓你愈來愈成熟;再者,內在也開始體會到慾望,伴隨著對愛慕對象的注意與悸動,就像大地歷經冬眠後的復甦,正是身心百花齊開的自然光景,請好好地享受它。

很多人也是從這個時期開始確定自己喜歡的對象是同性還是異性。
誠如你所說,在這個異性戀為絕大多數的社會中,忽然意識到自己喜歡同性,真是一件令人震驚又困擾的事情。一方面要擔心自己跟別人不一樣會不會被排斥?另一方面日日置身於喜歡的男生中間,不可避免地情慾被挑動起來,又要隱藏它,還真是一件矛盾的苦差事。

首先,我要告訴你,喜歡同性並不是,每個人本來就會喜歡上不同的對象,原因不一而足。心理學早就證明同性戀跟異性戀一樣,只是人類的性傾向(就像有人喜歡吃米飯有人喜歡吃麵條一樣,不過就是口味不同而已)
所以別擔心,你正常的很。雖然同性戀人口畢竟還是少數(10%),但你卻是獨一無二的存在,要為自己更認識自己而歡呼,也歡迎你加入彩虹的國度!!
再者,碰觸遊戲的嬉戲中,身體有反應也是很自然的事,就我了解,很多異性戀男生也會有身體反應。這種情況代表自己很敏感,或者很健康;不一定代表性傾向。但如果置身於這種極度矛盾的刺激讓你不自在的話,找個理由讓自己鬆一口氣也是不錯的。
最後請記住,同性戀是少數,所以千萬不要一個人面對。你要開始考慮,哪裡可以找到志同道合的同伴,台中基地就是一個不錯的地方,那裏有很多友善的大哥哥大姐姐,也有不錯的資訊。
祝福你。

諮商師  阿智



1.          進出/你的抉擇?
   每次一到無趣的英文課,教室後方總是傳來一陣淫聲浪語,A漫一本一本的傳遍整個教室,手機裡更是有播不完的愛情動作片,這樣子的日子久了,不被誘惑也難,漸漸的,我加入了他們的行列,只是......我的焦點總是脫離不開男主角的肉體,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下,不小心點了網路上的G片,才驚覺原來這才是自己的需求,但這樣真的好嗎?

怎麼面對(專家回應)

少男情懷總是,不管A片還是G片,幾乎成為少男性啟蒙的共同記憶。就我知道有些同志在摸索階段會從A片入門,但因為A片鏡頭關注焦點都集中在AV女優身上,因此後來自然而然轉向G片也是自然的選擇。

個人認為,看G片沒甚麼大不了。雖然很多性犯罪專家會說:某些性侵犯因為看了A片,受不了刺激才去犯罪。但我認為導致性犯罪的因素是多重的,單靠A片,沒這麼大的神效。此外,這方面的說法尚且沒套用同志身上,聽聽就好。

我們都知道,不管是A片還是G片,代表性幻想的一種形式,G片存在的作用,就是為了滿足我們對性的好奇與慾望,透過一種類似白日夢取代性的方式,暫時紓解慾望(不管是對於男優的仰慕,或者幻想自己是劇中主角,或者只是單純作為性刺激的來源等…)。再者,我們對於性的諸多疑惑,也可以在G片中獲得解答。
但是G片既然是幻想,就跟現實世界有所差距。幻想碰到現實,定有不少失望,譬如G片演監獄風雲,難不成我們真的要闖到監獄去實現性幻想嗎?又如G片男優某種主流的完美身形就跟現實相距甚遠,為了商業考量,我們很少在G片中看到各式各樣的身體(年齡)類型,因此對於同志形成某種身體意象的壓力。
我個人認為觀看G片要把持幻想歸幻想,現實歸現實的分野,以免曲解了真實的性。

最後,雖然觀看G片是很私密的事情,除了跟性對象一起觀看增進情趣外,我認為有機會找人一起討論也不賴。從G片出發,分享各自對G片情節,還有G片反映的性愛觀,跟真實性愛有甚麼關係,相信如此更能增進我們的性知識,還有其中人與人的體貼與互動,畢竟性愛得考兩人的相互合作才能臻於和諧。



諮商師    阿智

惡之華----"告白"短評





我那時聽到重要東西消失的聲音”                         渡邊修哉

中島哲也是日本極度風格化的導演,每部電影都建立了耳目一新的基調。成名作【令人討厭松子的一生】以極度荒謬的kuso風格塑造松子的悲劇,此種反差凝聚到最後竟產生天地同悲的力道。【告白】也是,低色溫的影像,低限度的劇情,導演以慢動作凝視著生命中那無法言語的時刻,中島哲也讓我們沒有轉圜地逼視著生命之惡。

延續小說厲害地設定國中為舞台,表面上講述青少年的霸凌,然導演野心不只於此,電影更把霸凌的主題擴展到人類殘忍與邪惡的本質。
個人認為:大部分的邪惡皆從純真開始。因為純真,所以容易受傷;也因為純真,故無法對人倫世界擁有複雜深刻的思考。就像魔鬼沙旦的墮落也是一個關於純真的神話,從內心孩子氣且無法遏抑的驕矜自大出發,造就了無可挽回的毀滅。
當我們觀察兒童的行為,也可以看到邪惡的自然展現:姐姐會欺負甫出生的弟弟,希望殺死這個即將取代她的小孩,或者幼兒因為單純的求知慾把昆蟲肢解
青少年因為性驅力的復甦,再加上基本能力的具備,使得內在邪惡擁有可怕的實踐力。加上處於認同的早期,內心世界混亂動盪,外在世界又險峻嚴苛,在此艱困的局勢下還要建立自我認同,故對威脅其發展認同的人事物往往具有很深的恐懼。所有挑戰其堅固認同的對象,如弱小者、性弱勢、畸形者、背叛者,都被青少年投射成可怕的異形;為了保護這種內在的脆弱性,使用暴力對抗這種脆弱與恐怖使得霸凌成為青春期屢見不鮮的主題。
另一方面,設定青少年為主角的意涵是,青少年有一半是成年人,因此可以化身成具有行動能力的電影角色;然青少年另一部分則是小孩,往往也具有被愛與被肯定的需求,於是,在小孩部份所受的傷,因為懵懂無知以及心理上的不成熟,終究被成人部分的暴力所取代。

在電影的告白裡,導演一方面讓我們看到成人部分的噬血,也讓我們看到小孩部份的受傷,不著痕跡地交替敘事,以小喻大地訴說著純真小孩失去伊甸園的感傷,讓觀眾大呼過癮,也成就了商業與藝術的雙贏。

電影一開頭悠子老師以亡夫的愛滋血液注射在殺死幼女的兩位學生的牛奶中,讓其誤食。此舉一脫口,全班陷入恐慌驚惶的樣相,把人類對於疾病的無知,還有愛滋感染者的歧視,展露無遺。
在這種脆弱中,我也看到人類拒斥他者的殘酷本質



※【來自紅花坂】的電影筆記




【來自紅花坂】對我來說是一部講述父親的電影,不僅是女孩小海對父親的思念,或是男孩俊對身世的釐清;更重要的,這是一部由父子共同創作的電影,電影大師宮崎駿的劇本交由兒子宮崎吾朗執導。
在一段訪談中宮崎吾朗談到童年,印象中的父親總是忙碌不見人影,甚至對父親的了解不是來自電視媒體,就是來自於父親的作品。就連宮崎駿都說:自己不是稱職的父親。因此,當電影的小海一人挑起家務,每天清晨在面海的升旗台升起思念父親的旗幟時,不免讓我想到小小的宮崎吾朗佇立在門口等待父親的背影。同樣是對父親的思念,小海透過一段青澀的愛情來完成,而宮崎吾朗,則是透過與父親一起合作的電影來完成。
這樣的結果,既令人欣慰,也令人感傷。

【來自紅花坂】於我而言也是一部關於回憶的電影;透過一棟學校舊建築(拉丁區)的拆建與保留,還有主角對父親過往的追憶,導演巧妙地在主角的內在與外在世界,進行著對於過往記憶的清洗與整理(片中則是以學生團結起來掃除舊大樓,還有嘗試拼湊出父母的青春記憶作為象徵)
當時的日本從戰後的挫敗中亟需復原,很多人想要棄絕傷痕累累不光彩的過去,卻沒想到,如果失卻記憶,人等於失去自我的根。這樣的人,及其所建立的未來,是面目模糊亦可憎的。
因此在電影中面對不堪的記憶,女主角選擇拾起傷痛,縱有千般滋味,還是勇敢面對。

而不管是對父親的愛,還是對過往的愛。
【來自紅花坂】無可否認的,是一部關於愛的電影。
愛的純粹、與愛的勇氣;種種,都發生在我們五感最為纖細極致的青春期。


※物我兩忘的深情詠歌 ---"南方小羊牧場"短評




南陽街是青春記憶的失落場景,許許多多年輕學子降落在這裡,舔舐升學主義的挫敗傷口,等待再度展翅的一天。
然青春的激昂與苦澀,也在這小小的彈丸之地,密密麻麻的汗水、淚水、感傷與歡笑中,交融匯聚。
在導演侯季然深情的目光中,南陽街成為所有失意人的象徵之地。

本片似乎也向王家衛的重慶森林我的藍莓夜致意,被拋棄被留下被遺忘的人兒,痴心妄想地等待著情人歸來。南陽街的市井小民,都有段不為人知的過去。然心中的人兒不忍離去,哀悼就無法終止;這昏天暗地的哀悼最後竟成了濃得化不開的憂鬱,就像片中走失的家犬,找不到回家的路。

雖然侯季然在這裡運用喜劇手法,讓我們對這個拋棄與哀悼的議題保持一定距離,但在導演深情款款,以物()喻情的鏡頭下,終究讓我們無法自持。所有不起眼的事物如:寄物櫃、流浪狗、摳機、紙飛機、破雨傘,都默默唱起了關於回憶與眷戀、哀傷與療癒的詠歌。
而透過侯季然詩意的語言,我們看到小羊與大野狼彼此陪伴,互相詰問,直到最後,終於提起勇氣把已然收回愛的能量,再度發散出去。因此,最後那場紙飛機漫天齊射,大野狼向小羊深情告白的場景,才能讓導演在之前默默醞積的情感能量,以排山倒海之勢淹沒了觀眾。

我覺得侯季然是繼蔡明亮後,台灣最富詩意的導演,然侯導又沒有蔡明亮如此艱澀灰暗,多了新一代文青導演的澄澈與溫柔。


※阿智短評:聽風者



諜報片永遠有個賣點,就是在不該動情的地方動了情,結果人為情死鳥為食亡。梁朝偉之前主演的【色戒】即是。
然【聽風者】反其道而行,梁朝偉從老奸巨滑的易先生,轉演直率天真的盲胞阿兵。角色難度少了許多,梁游刃有餘。也因此,在緊張凝重的諜報情節中,阿兵可以天真的喜歡上師傅(上司?)張學寧,被婉拒後也可以直率地跟學寧嘔氣,之後阿兵幸運地邂逅妻子沉靜,了無心機地談起戀愛來。這對兩小無猜,對比著諜報圈二巨頭局長跟學寧;想愛不能愛,壓抑內心曲折,無法把感情投注在對的人身上。不知道為什麼,阿兵的幸福對比著學寧的孤獨,導演淡淡舖陳,卻積壓了不少悵然的情緒。
這一切,在學寧因公殉職時達到高潮,此時天地愴然,阿兵自毀雙眼。
(這段自殘的情節不禁讓我想到伊底帕斯,因為看到了感情真相而無法承受,所以乾脆把自己弄瞎,再也不想看見;在這裡,學寧之前給予阿兵雙眼新的生命,就像母親給嬰兒一般,最後嬰兒再度取回自己雙眼的生命。導演藉此傳達出阿兵對學寧的愧疚與情深意重。)但也從此,所有人的感情終於有了凝聚的交點,壓抑的局長也可以直接地表達哀慟,進而把哀慟化為復仇的力量。
所以在【聽風者】,天真的感情雖會讓人喪命,卻值得頌揚。畢竟,人沒有關係,內在的能量沒有投注的對象,也幾乎等於一無所有。

”男同志性自我探索團體”分享




男同志文化中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一群同志聚在一起,不打打嘴砲,不開開黃腔,好像總少了點甚麼?然而男同志(或者男人)談性的方式,除了追求快感外,好像也沒甚麼別的可能?為此,我一直想找群同志聚在一起,用另種不同的方式談性,看能激盪出怎樣的火花?恰好這個暑假大台北同學會邀請我帶領男同志性自我探索團體,讓我終於可以把心中的想法付諸實現。

這個團體共有八次,每次兩小時,要談的主題很多(如:性位置與性角色,性幻想與性客體,身體意象與性文化,寂寞、壓力與性上癮,性與生命故事,性的自我照顧…),時間幾乎不夠用。團體主要以藝術治療與自由書寫的方法做為探索的起點,每一個繪畫的主題都緊緊扣住性與自己的關係,希望從不同面向切入,拼湊出深層的自我,最後才看看要怎麼照顧這個性自我”(self of sexuality )。至於能不能達到這個目標,還有五次團體可以努力。

帶領這個團體讓人印象深刻的是:每個人所呈現出來的真的都非常不一樣,從平常做愛到愉虐戀,或者不需要性;從把性當成一種刺激在追求,到性是增進兩人親密的橋梁;性角色也很難從外表判斷出來,外表斯文瘦弱的成員可能在性角色上是威猛的top。在性與個人的關係,我們看到各種可能:有和諧型,衝撞型的,壓抑型的,或者創傷型。面對這麼多成員不同的需求,如何在短短八次的團體內滿足大家,可真是一件傷腦筋的事情。

不過透過與這些可愛成員的對話,我也學習很多,在這個過程中也不斷地思索:透過性行為及慾望所反映出來的心理衝突為何?需求又是甚麼?怎樣的對待才能表達與照顧這個獨一無二的。性就像一匹難馴的野馬,要如何駕馭牠,讓牠為我們人生帶來歡樂與精彩,可真是一輩子都要學習的課題。

阿智看電影,全新系列一 詮釋:為生命打開另一扇窗


《阿智看電影》全新系列一
詮釋---為生命打開另一扇窗

不管你是哪一種取向的治療師,在治療中一定要給出詮釋。
在敘事治療裡,詮釋是幫案主說出另一種版本的故事;在認知治療中,詮釋是打破案主的非理性思考;對精神分析而言,詮釋是揭露案主敘事底下隱含的意涵,包括了潛意識的慾望、衝突、防衛,抗拒

詮釋,可以是一種治療行為,也可以是讓自己明心見性的方法。
阿智為大家精選了四部電影,透過四位導演獨特的眼光,一起來思考:
詮釋是甚麼?”
一個好的詮釋是怎麼孕生的?”
詮釋的美學是甚麼?”
透過對話產生的詮釋又是甚麼?”
我們要如何培養詮釋的能力?”

每月第三個周六下午,13:30-17:30(含電影放映與討論)
歡迎電影愛好者、助人工作者、心理諮商系所學生報名參加。
單場報名500元,系列報名:1600
(8/15前報名,或者兩人同行,1400)
團體地點:台北市興隆路1段70巷11弄14-4號5樓(捷運萬隆站2號出口附近)
活動訊息詢問可寫信至:seaseastowoceans@gmail.com給王明智,
或者請電:0953162980(可留言) 洽詢
匯款帳號:王明智,郵局,局號:009107-9,帳號:024732-0
(
需填妥報名表並匯款後,並寫信至seaseastowoceans@gmail.com告知,才算完成報名手續)

-----------------------------------------------------------------------------------

報名表

姓名 性別
服務單位 職稱
聯絡電話 傳真
e-mail
繳費
通訊地址

2012/09/15(【大智若魚】  敘事治療如何看待詮釋



搞怪導演提姆波頓透過詭奇的想像,使我們對生命的體驗推衍至童話與神話的層次。片中藉著想像力繽紛四射的父親,與兒子半生的糾葛,逼使我們不斷地看到:
真實的人生比之想像,也許還沒這麼真實?”
電影中的父親看待自己生命的方式是充滿隱喻的,這部電影也會讓你學習用多元歧義的方式來解讀自己(或者個案)的生命經驗。


2012/10/20(【生命之詩】  詮釋可以是一闕超越生命的詩歌

南韓文人導演李滄東,作品除了對社會議題強烈批判外,也蘊含深刻的哲思。
【生命之詩】從一個失智老婦對於詩作的學習,傾聽自然與生命,同時性的,也觸動了另一位性侵少女靈魂深處的陰暗與絕美。
有時候,詮釋可以是美麗而富有詩意的,本片告訴你,如何準備自己有顆詩心,特別在趨近人性的殘缺與悲劇亦然。


2012/11/17(【罪與愿】  詮釋就是兩個人對於同一個生命處境的相遇”(encounter)

阿智私下認定伍迪艾倫創作首選。透過各自獨立,看似無關的喜劇與悲劇,匯集於感情的挫折與失落,人性的道德與罪惡。
最後兩位主角不期而遇,關鍵性的對話那幕深深震撼著我們,導演透過戲劇的荒謬為我們重新建構了,一個可以對話並詰問生命的處境,無異於心理治療的場景。

2012/12/15(【黑道家族】   精準秀逸的詮釋示範

【黑道家族】所建構出來的心理治療場景,是很多心理治療師內心的首選。談了這麼多,我們還是回到真時的治療場景中去體驗,甚麼是到位的詮釋!!


※阿智簡介:
諮商師心理師,對精神分析/電影/寫作/多元性別(LTGB)/夢的研究饒有興趣。 目前如候鳥在台北花蓮飛翔,讀書寫作做諮商。 執業於:秘密花園心理諮商所、花蓮縣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台北教育大學諮商中心、東華大學諮商中心、北投復興高中。 目前是諮商師公會全國聯合公會會員,台灣精神分析學會準會員,同時也是同志諮詢熱線督導,以及同志助人者讀書會成員。 陸續接受翁開誠(敘事治療)、王麗斐(動力取向)的督導。 目前在"思想起心理治療中心"接受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師訓練。 同時接受呂旭亞、詹美娟的"歷程性繪畫"訓練,以及歐曼讀夢團體訓練。 經歷:台北市少輔會輔導員及督導、花蓮縣警局特約諮商師、台北家庭暴力中心兼任諮商師、陽明大學專任諮商師兼任諮商師以及兼任講師、佛教觀音線協會(松山婦女服務中心)兼任諮商師、花蓮教育大學兼任講師、秀林國中兼任諮商師、花蓮縣諮商師公會理事。 出版:【性別電影書】(陽明大學)、【在深夜的電影院遇見佛洛伊德】(三民書局,2012年金鼎獎社會科學類提名)。  

金鼎獎入圍





開心自己的書入圍金鼎獎"社會科學類"
對於寫作新手來說,入圍即是肯定;
也讓我該反省自己對於文字荒廢年餘。


"http://www.moc.gov.tw/ccaImages/artNews/0/06150106.pdf"



這個網址點進去,可以看見書的完整介紹
其中還包括了推薦序,以及我的自序。



http://www.sanmin.com.tw/page-product.asp?pf_id=99M155F9c105e87c101H66T104R128CAIuHGm513IbM

新好男人向珍奧斯丁學習




諮商工作之餘
我會到朋友的廣播節目聊電影
五月份就曾談過"珍奧斯丁"以及"新手人生"

下面網址點選進去:
http://liverec.ner.gov.tw/auto/index.asp

然後在表單中選填"性別EASY GO"節目
5/12與5/19兩天都可以收聽到我的講評


“超越快樂原則”讀書筆記(上)



     


1.          一個案主因為懶惰前來看我,我當然不相信他對自己問題的詮釋,也就是怪自己過於懶惰。依我看來,也許這種對自己的責怪才是問題的根源。不過,在讀到本章按語時我又想起這個治療片段。
“…強迫重覆原則,它要求重覆以前並回歸到過去的狀態。做為生物惰性表現的本能,正具有這一特徵。像人這樣的有機體,因本能的固有保守性,也有恢復原初的無機物狀態的傾向,可稱為死的本能。
我想到人類在懶惰時那種想要放棄放空的需求,這時候一切的目標奮鬥,還有為了客體掙扎苦痛的演出,都從舞台上消退。有時候人類並不是很想做為前景,而是想成為永恆靜默的背景。

第一章

2.          佛洛依德的立論主要是從分析經驗開始,這讓我想到有人說精神分析不科學,關於這點我極不贊同。試想看看,分析現場對於結構的要求與穩定,以及從中衍生的大量觀察,細緻的思考與推論,並且反覆回到案主自身確認;這樣的過程,怎能說不科學?甚至,我們可以說精神分析是一種不斷進行,細膩的行動科學,它與傳統物化的科學截然不同,用一般科學想要研究精神分析也是困難重重,緣木求魚。
3.          關鍵字:快樂原則也是恆定原則,確保一切的興奮維持在最低穩定的範圍,尋求張力的釋放。佛洛伊德在此開始思考兩個挑戰快樂原則的痛苦案例:第一、是現實原則,也就是為了更大的利益延宕立即的滿足,這可讓生物體保存自我,避免滅亡。第二、就是壓抑作用,也就是生物體為了統整性的更高作用,把一些欲望壓抑下來,當然也因為這些壓抑產生了(無法釋放的)痛苦。這時候的快樂原則是精神官能症,也就是用症狀的形式嘗試著釋放這些壓抑的能量。有趣的是,這些快樂原則表現在意識上,往往被個體視為是痛苦的。

第二章

4.          佛洛伊德在這裡為我們揭示了創傷性神經症,尤其戰爭所帶來的神經症。這些病人往往會在夢中回到當初受創的現場,再次經歷這些創傷,然後嚇醒過來。如果說,夢是願望的滿足,這種讓人驚恐不適的夢到底要滿足甚麼願望呢?一般來說,我們立即聯想到人類受虐的願望。然而,這樣論述有點奇怪,這時候佛洛伊德另闢蹊徑,帶領我們回到兒童遊戲中,持續思考這個問題。
5.          這就是著名的線軸遊戲,主角是佛洛伊德的小孫子,為了處裡每次與母親分離的痛苦,發明了把線軸丟出去又收回來的反覆遊戲。透過這個遊戲,他從被動為分離所淹沒的痛苦,主動再現並處理這些痛苦。這種強迫性重覆與之前戰爭性神經症患者所做的夢類似,都是人類處理創傷的某種嘗試,在此人類獲得主控權,不斷溫習那些過往難以承受與掌握的情境,似乎在尋求某種解脫?後面佛洛伊德把這些現像衍伸到模仿秀,我們在藝人唯妙唯肖的表演中,重新面對生活的悲劇,並達到前所未有戲劇的效果。

第三章
6.          接下來佛洛伊德把筆尖掃落在治療現場,發現治療現場的抗拒作用往往透過移情的強迫性重覆來表現。佛洛伊德認為病人:更樂意把壓抑的東西做為一種當前的經驗來重覆,而不是像醫生所期望看到的那樣,把它做為過去的一部分來回憶雖然這為治療者所不樂見,但還是必經的一個階段,唯有讓病人實際經驗這些,讓他從這裡跌倒並爬起來,學到的東西才更為真切。
7.          當然這些壓抑與治療中的抗拒服膺於快樂原則,而治療者努力使病人恢復記憶的嘗試則服膺現實原則,然而,在治療中透過移情展現的強迫性重覆則服膺於甚麼原則呢?就不想回憶這點來說,絕對跟快樂原則有關,而壓抑能尋求釋放,也可以說是快樂原則。然透過強迫性重覆所復活的過去經驗,卻不全然跟快樂有關,甚至有些是深深挫敗的痛苦(如眾所周知的伊底帕斯情結)
8.          這些當然也會在病人的現實生活中表現,我們看到受暴的人在意識上想要規避施暴者,潛意識卻總是會找到他們。於是不管是創傷的夢、兒童遊戲、還是心理治療、甚或現實生活,我們總會看到強迫性重覆堅持地展現它無可規避的力量與痕跡。

第四章
9.          在這章,佛洛伊德透過產生意識系統的生物學(胚胎學)起源,來說明壓抑與抗拒作用的由來。一方面透過它隔離了意識與潛意識,讓意識可以專心地分辨應付來自外界的訊息,讓記憶的永久痕跡得以深深烙印(也就是我們後來定義的潛意識);另一方面它形成了某種薄膜(覆蓋物)來保護內在有機體免於受外界刺激的入侵。
10.      而當外界的刺激過於巨大,甚至過於突然使個體來不及應付(這往往也是創傷形成的原因),傷口的附近便會動員內部諸多能量形成強大的反灌注,以約束這巨大的刺激。另一方面,因為所動員的能量過於巨大,當然也很容易造成其他系統的癱瘓,譬如原本發病的妄想症,因為健康危機獲得某種緩解。
11.      所以對於恐懼的準備,往往就是準備著動員內在強大的保護力量的開端,藉以形成強大的反灌注來約束巨大的刺激。而創傷患者所做的強迫性重覆的夢,似乎就是個體對此努力的過程。佛洛伊德說:夢試圖通過產生恐懼來恢復對刺激的控制,若遺漏了這些夢則引起創傷性神經症。
12.      下筆至此,不禁想到人類對於恐怖片的喜愛,過去往往困惑於人類為何要如此自我折磨,自我恫嚇,後來才了解這種娛樂的目的在於:練習內在的反灌注,比之色情片帶來的直接釋放效果,恐怖片也算是某種心理器官的自我收縮運動吧?




※那些父親教我的事 (電影“新手人生”影評 下 )



最近遭逢父母生病,我對奧利佛的心境特別可以體會。
十年來往返北東兩地陪伴父母,有機會跟他們修復關係;這個歷程雖然漫長緩慢,但也非常值得。直到他們相繼生病,死亡陰影變得如此迫近,慌亂之餘暗暗慶幸多年舟車勞頓,換來相聚快樂時光。特別面對失智的母親,望著她骨碌碌的大眼睛,全然猜不透心事;疾病讓她變得陌生,彷彿已經迷失在回憶洪流中,而我正一點一滴的失去她。

電影敘事從已然失去父親的”現在”,點點滴滴回憶起”過去”;對照父母老病的我,”失去”還沒成為事實,心中某個部分卻如同奧利佛,默默召喚著”過去”,也偷偷地練習”哀悼”。難怪這種敘事讓我完全認同,任由自己陷入,無法自拔。

片中的父親形象並不總是讓人舒服:小時候形同遙遠的缺席,長大後公開同志身分的現身,讓人錯愕的改變考驗著奧利佛,也讓我們困惑他會願意陪伴父親直到老死。雖然電影沒有交代轉折,我們卻看到奧利佛艱辛地開展生活與感情的過程裡,常常想起父親的”好”(goodness)。
這些例子不勝枚舉:
1.奧利佛封閉自己足不出戶,在party中鼓起勇氣認識安娜,惶惑之時忽然憶起,父親在深夜打電話給他,訴說自己勇闖酒吧的興奮。當然父親了解自己身首異處,酒吧中備受冷落,但愈挫愈勇的他刊登徵友廣告,無掩真心地尋覓春天。
2.當奧利佛與安娜百無聊賴地嘗試交往,想起父親無視於癌症進入末期,更加熱烈地擁抱生命:改善外在、參與同志社團與教會、跟心理治療師會談、用行動支持同志運動、還完成一篇重要的論文。
3.又或者當兒子愛情出現難題,想起父親縱然情路坎坷,卻還持續付出真心。當時父親用一段比喻說明感情心境:”年輕的時候渴望一頭獅子,年老卻等到一頭長頸鹿,如果是你會怎麼辦?”奧利佛不假思索說:”我會等待獅子”。父親卻樂命知命的擁抱長頸鹿。也許有人會說父親放棄堅持,我卻認為父親更加成熟,懂得接納不完美,並從不完美中欣賞生命的美。縱使菲爾(父親的情人)不是唯一,但父親可以包容,欣賞他的幽默,熱血,也願意張開雙手讓這一個不甚完美的情人陪他度過生命黃昏。
4.這種擁抱生命的態度以片中綻放的煙花說明了一切,父親對生命的熱誠想必感動了兒子,讓放棄生之欣悅的兒子願意去正視無以為繼的人生。

片中導演使用了很多插片的形式,以插畫、相片、及新聞圖片來鋪陳代表父親與兒子的兩個時代,兩種觀點。這種形式一方面緩衝了這部電影可能濫情的浮泛,另一方面也協助我們去消化瀰漫在片中那揮之不去的悲情,並帶出嶄新的看法。譬如,片中的父親與母親掩蓋了同性戀與猶太人的身分,對比出奧利佛與安娜生於安逸時代,幸福地擁有很多空間來體會虛無與哀傷。又或者透過這種對照,使得小情小愛撐出歷史的深度,如片中描寫同運領袖哈維米爾克的故事,還有後來被謀殺的悲劇;插片說明了父親為了向哈維米爾克致敬辦了一個玩偶展,片中的
絨毛兔子問馬兒說:「什麼是真實?會痛嗎?」馬兒回答:「有時會痛。」絨毛兔子又問:「疼痛是瞬間的嗎?」馬兒回答:「會疼很長的時間,總之,當你變成真的時候,你的毛髮會被撕扯,你將失去眼睛,變得殘缺,但是沒有關係,因為你變真實了,那些不了解你的人才會覺得你是醜陋的。」
在這裡,這種沉痛不只是哈維米爾克的,也是父親真真實實的人生寫照。

※憂鬱的小孩與心死的母親 (電影'新手人生"影評 上)



望著奧利佛,這個哀傷的男人,牽著父親死後遺留下的小狗,孤單地走過夜間的草坪,就想到法國分析師安德雷‧葛林(Andre’ Green)說的一段話:

「當事者無意識地認同死亡母親(me’re morte),後者對她的小孩而言,在精神上是不存在的,全然沉浸於自己的哀悼或憂鬱中。如此的死亡母親在孩童身上成了「心死」的部分(une partie moritifi’ee),在他們自戀組織中形成窟窿,一塊由負特質(ne’gativ’e)所佔領的禁區,無法和再現所構成的網路連結,也無法具有意義。」

過往的回憶閃現,小奧利佛目睹母親日夜期盼父親的吻,卻總是得到例行公事的敷衍,那個吻沒有表情也沒有溫度,讓母親熱切的臉龐逐漸失去柔和的線條,徒留某種對命運繳械投降的心死與倨傲。
於是這個跟母親甚為親密的小孩,認同了母親的心死。電影中以母子間的遊戲表現這種認同:當母親經驗到被先生拒絕,便把未經消化的情緒直接投射在小孩身上,母子間透過儀式性的”扮演”傳達出這種哀傷:
譬如母親對小孩施以法術讓其暈厥,或者假裝舉槍斃命小奧利佛。百無聊賴的母親還在博物館脫軌演出,或在街上惶惶莫名,對著小孩說:「你指路,我開車」。這個對未來失卻方向的女人,竟然要涉世未深的孩子指引方向,誠如我們看過太多「父母化」的小孩後來變得憂心忡忡,導演以澹然的筆觸點出深沉的哀傷。
難怪奧利佛長大後總是孤身一人,朋友三催四請才肯出門社交。當父親問他:為何還不定下來時,奧利佛悠悠地答了說:「我不想重蹈你跟母親的覆轍。」
我想奧利佛不只對關係心死,更對人生徹底心死。

這樣的男人,命中註定遇見那樣的女人,就像奧利佛在扮裝趴踢中遇見安娜,重演小時候跟母親的親密。他們的相遇挺有趣,奧利佛扮演佛洛伊德,安娜則著男裝扮啞巴,靠在躺椅上接受奧利佛的分析。這個場景暗示安娜也是一位傷痕累累的「病人」,他們的溝通僅能透過安娜書寫的字卡,似乎這種沉默且侷限的溝通方式,才能讓兩人覺得安全。
接下來就是一長串不明所以的約會,朋友曾跟我抱怨導演花了太長的篇幅描寫他們的約會;弔詭的是,這樣的約會之所以浪漫,完全是建構在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的氛圍中;兩人僅能把握現在,甚有默契地不去戳破彼此的秘密。只有在安娜難以把持想要離開的片刻,或者憂鬱到無法停止哭泣時。奧利佛才驚覺,存在於安娜身後那巨大的暗影,帶著過往家暴的創傷,使這個女人無法相再相信任何人,也無法去愛。原來兩個靈魂之所以悸動,全是因為他們認出了彼此身後那種揮之不去憂鬱,但也正是這種憂鬱,使他們害怕走進彼此的生活,所以無以為繼,也註定失敗。
在一場奧利佛跑到紐約想要挽回情人的戲,透過導演的鏡頭,讓我們驚訝發現,這個神祕的情人,蟄居之處竟是如此荒蕪,像是逃難者的住所。比之奧利佛那棟寂寞空洞的公寓,更教人難以忍受。也因為這間公寓,讓奧利佛頓時了解安娜那些難以理解的言行與飄忽不定的行蹤。讓奧利佛擁有機會去思考,過往媽媽的憂鬱不是他的錯,既使他如此想拯救媽媽,但也不要為失敗自責。回到現實,奧利佛當然也不用為自己無法讓安娜快樂感到自責。
兩個無法快樂的靈魂,如果還要相愛,需要的不是閃躲與自責,而是坦率與勇氣。

同志諮商的首要任務




很多人都會問我:同志諮商怎麼做?
我認為:同志諮商首要的焦點便是要集中在"自戀性創傷"的修復上。
這個對同志不友善的社會,讓身為同志這件事情,從小到大累積了很多自戀性的創傷。過往的治療專業,也不自覺的成為幫兇。

而所謂的促進連結,充權增能,意識覺醒,及認同的養成,還有酷兒諮商中的珍視差異,都是為了修復在成長過程中所累積的自戀性創傷。
治療師的姿態也很重要,首先必須要有多元性別意識,並對治療中的權力議題敏感,必要時可以放棄權威,以免在過程中複製了體制的創傷。
態度上的謙遜是很重要的,試想自己進入一個新的文化領域,願意用案主的主觀角度看世界,隨時願意學習。單單這樣的態度對案主的自戀修復便很有幫助。(精神分析分支中的"自體心理學"對此著墨甚多)
當然治療師也要提醒自己對於"治療同性戀"的熱情,注意相關性別認同的探索,還有早期伊底帕斯情結的詮釋,這些深入性別及情慾核心的深度探索,在案主還沒準備好與同意之下,不要輕易開啟。不然很容易被案主視為某種對其性取向認同的攻擊,或者在反移情中成為"矯正同性戀"的負向操作。
當然治療師對於自己的同性戀傾向也務必有一定程度的探索與釐清,以免在治療時受同性戀恐懼症的汙染,讓治療過程變成一種對案主的災難。

-----參加周日在成大的研討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