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屆 當我們同在異起:同志與精神醫療研討會




週六研討會即將上場
期待可以跟與會同道深入交流。
這次我的分享會集中在個案工作所理解的
同志因為內化的恐同症,從青少年時期飽受的創傷
以及這份創傷如何影響之後的身心健康。


**************************

一、日期:
2013525日(六)9:00-17:00

二、主辦單位:
1. 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2. 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3. 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4. 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5. 淡江大學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

三、協辦單位:
1. 台灣精神醫學會
2. 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3. 台灣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
4. 國立臺灣大學社會學系
5. 教育部性別平等教育資源中心學校(羅東高中)

四、場地:
台大醫院國際會議中心(台北市中正區徐州路2401室)


五、議程:

議程
08:30-09:00
報到
09:00-09:20
開幕(各主辦單位代表致詞)
主持人:王浩威理事長(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主辦單位代表:
彭治鏐秘書長(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高淑芬部主任(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醫學部)
陳映雪部主任(行政院國軍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台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王儷靜理事長(社團法人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
吳嘉麗教授(淡江大學國科會性別與科技規劃推動計畫)
09:20-09:40
認識多元性別
主講人:呂欣潔文宣部主任(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09:40-10:30
同志精神醫學的最新趨勢
主持人:陳映雪部主任(台北榮總精神部)
與談人:吳易叡(香港大學醫學人文中心博士後研究員)—精神醫學賦予我們的性別、健康公民性
竇秀蘭心理師(DSM-5中文編譯小組性別組成員)—談性別在DSM-5中的改變與精神醫學
        高旭寬先生(台灣TG蝶園成員)—談DSM-5當中的跨性別議題

10:50-12:30
兒童青少年同志的臨床實務工作坊
主持人:謝文宜副教授兼學務長(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
與談人:胡敏華輔導主任(國立羅東高中)
王明智心理師(諮商心理師)
陳映雪部主任(台北榮總精神部)
丘彥南醫師(台大醫院精神醫學部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12:30-13:30
中午休息及用餐
影片欣賞

13:30-15:20
當同志進入診間:同志們的就診經驗
主持人:王浩威理事長(台灣心理治療學會)
與談人:吳易澄主治醫師(新竹馬偕醫院精神科)
        彭治鏐秘書長(社團法人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有就診經驗的同志分享者(邀請中)

15:40-16:30
建構同志友善醫療環境
主持人:賴其萬教授
與談人:衛漢庭醫師(台北榮總精神部心身醫學科)—2012同志友善醫院評鑑:美國的NGO經驗
莊苹主任(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院區)—同志友善醫院實務經驗,以北市聯醫昆明院區為例
成令方副教授(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醫學人文教育當中的性別/同志面向

16:30-17:00
綜合討論
主持人:台大社會系 吳嘉苓副教授


六、聯絡單位: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電話:02-23921969(週一至週五14:00-22:00


 報名網址:http://goo.gl/u690x  報名截止日期:2013517日(五)

 本次課程將依場次主題內容申請醫師公會、台灣精神醫學會、台灣兒童與青少年精神醫學會、護理師及護士、心理師、社工師、教師繼續教育積分,各場次實際授予積分數及積分類別依各公會核定為準。

✤ 本研討會因活動經費有限,故午餐需自理,不便之處敬請見諒。


家之物語




記得兩年多前第一次踏進心理治療,治療師問我:”你希望透過治療改變甚麼?”
當時我不假思索地說:”我希望找到屬於自己的家。”
也曾因為十幾年來,周周往返台北花蓮,拖著沉重的行李,深夜或者清晨趕車時,特別容易感傷。
當時的我對治療師說:”為什麼在一個地方還沒穩定下來,又要啟程前往另一個地方?”
不管台北還是花蓮,幾乎都是帶著”離開”的心情,像候鳥般隨季節遷移,哪裡都不是我的家。

這種漂泊的心境近日卻得到不可思議的改變。

首先,我在不知不覺中減輕行囊,厚重的行李箱,改為輕便的背包。
再者,於台北花蓮住處或者工作室,開始置放隨身物品,讓自己在任何地方過夜都不再有負擔。
我花愈來愈多心力布置住所、及工作室,讓這些空間逐漸有屬於自己的味道。
當然也花愈來愈多時間待在這些空間。
為了閃避那種時常旅行所產生的漂泊感,我棄絕了太早或過晚的行程,結果在心曠神怡的時候搭火車,這方小小移動的空間,反倒成為一人獨享的靜謐時光。
最後,某晚返回淡水,從巷口走向住處大樓的腳程中,忽然感受到不遠處,是屬於”我‧自‧己‧的‧家”。
這個發現讓我很是感動。

昔日那個浪子,不知不覺間,成了一個戀家的人。

這個家;不管是一個人淡水的家,還是與好友共享的專業空間,亦或是花蓮陪伴父母老去的原生家庭。
甚或是我成長於斯的青山綠水,蔚藍海洋。
徜徉其中,均讓我感到無限的溫暖與自在。
不假外求地,尋回了千古難得的歸屬感。

******************

家的意象,悄悄植入心田,成為我可以愛人的養分。
首先,我發現自己的敏銳性更高了,生活中拾俯都是美,很多平凡細小的事物都會教我感動。
跟修分享這些感動的時候,也都能得到同感的回應,這樣的伴侶關係讓我感覺珍貴無比。
再者,安定下來的心,對我的工作學習特別有益。
工作上面對狂亂執著的案主,可以溫柔堅定的臨在與對治。學習中面對漫長遙遠的精神分析,更可以謙卑且有耐心,以自在的方式飛翔。

似乎是用一種全新的眼光凝視這世界,也像是重新長大一次。
家的意象深植在心中,讓我願意呵護這個新的自己,逐漸成長茁壯。

*********************

此種心情更加篤實,乃因為日前所看觀賞的【東京家族】。

這部電影除了讓我尋回少時在小津身上所感應到,那個完美俱足的世界;隨著年歲增長,閱歷豐富,我更能體會到上一代如自己父母的愛與不完美。
也看到家庭在身體衰亡與時代變遷下的哀傷,然人與人間所傳遞的善意又是何等珍貴,足以撫平一切。

片中的父親母親讓我想到,那讓我愛過恨過,終於和解,然後再一次愛上的
我的父親母親。
最後也讓我想到我自己,希望在人生下半場,自己也可以成為那樣的父母。
在自己的身形氣味裡面,繼續傳遞這可貴的,家的意象。


延伸閱讀:
1.         我的箱子
2.         我如何清空父母的家
3.        60年卻不遙遠的,東京家族物語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逆光飛翔》短評




母親節重看《逆光飛翔》感觸良多,張榮吉創作記錄片的豐富經驗,讓他飽含情感貼近拍攝對象;亦能透過細膩影像勾勒主角內心世界。黃裕翔眼盲卻有絲絲光感,導演因而營造出飄忽朦朧光影交酬的覺受,讓觀者無形中認同主角無所依歸的心路。

母性護持與父性引領

《逆光飛翔》兩位女性長者神形俱進。李烈扮演的母親隨裕翔北上求學,亦步亦趨陪伴兒子穿越碩大嘈雜的城市,認識陌生孤絕的校園,堅毅的臉龐收納起千般不捨,帶領裕翔認路、點菜、收拾衣服。短短數日陪伴被導演詮釋的異常動人,讓人不禁想到舊約:

「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神看光是好的,就把光與暗分開。」

在這裡,母親護持(holding)的手宛如神祇的手,伸手所指,足以劃破黑暗,自成圓滿世界。惟有如此厚實滿溢的愛,成就了孩子隻身探索世界的基礎。導演不落言銓為我們點燃母愛的火炬,燦然如星,炯然如月。

如果對母親的詮釋是透過光影,導演對父性的表達便是透過聲音。
許芳宜扮演的舞蹈老師,天鵝般的舞姿觸動小潔,諄諄善誘的聲音在耳畔響起,引領失卻夢想的小潔重新把夢拾起。

「跟著那個聲音,慢慢往前走,好像自己有了翅膀一樣。」
「也許我一直造著別人的方向飛,可是這一次,我要用我的方式飛翔。」

小潔是個極度缺乏母愛的孩子,母親宛如水蛭渴飲著女兒的血,要她放棄夢想,協助償還卡債。小潔到飲料店打工,老闆納豆扮演起母親的角色照顧她,無意間邂逅的舞蹈老師卻補上父親的位置,推著她往前看,鼓動翅膀,逆光飛翔。
在這部電影裡,父性與母性的質地跳脫性別框框,讓人眼目一新。





黑暗海洋與光之島嶼

當然還有兩位主角的相遇。裕翔這樣形容小潔:
「聲音很好聽,香香的。但心情似乎不好的樣子。」

這段自白超越了男性對女性的物化,直抵靈魂深處。
小潔也適時伸出援手,帶領裕翔用全新的角度體驗世界(舞蹈),更讓裕翔知道自己所擁有的力量,是如何地支撐著她。
《逆光飛翔》讓我們看到當孩子離家後,朋友的激勵與陪伴何等珍貴。
導演透過美學的高度,創造出一座光線匯聚的島嶼。
讓我們泅泳於黑暗不致滅頂,遙望遠方,視線凝聚處,愛與希望相伴,明光燦燦。
最後我們終得上岸,年輕的身體顫抖著,睜開潮濕眼睛望見新世界。



※延伸閱讀
原聲帶:http://www.xiami.com/album/5468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