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移情實際操作的memo














學習精神分析,念茲在茲的就是移情,督導的時候,如果沒有移情思考,或者做出移情詮釋,不管你心理治療操作的再好,仍不符合精神分析的規格。這項要求對於過往接受「支持性心理治療」訓練的人不否是很大的壓力,等於要把過去的慣性打破,換一種腦袋思考。【註一】



移情是甚麼?就是相信過往發生的事情,對客體的情感,雖被淹沒在意識的荒煙蔓草間,但總會在治療中重現。這個道理不證自明,畢竟心智形構自己,且不斷運作,而治療的目的就是藉由語言,揭露心智運作的軌跡,使案主可以思考,中斷無意識重覆的行為。



然移情在實務上如何操作?對於初學者要如何開始?這篇短文便針對此一主題,綜合學習上漸次累積的心得,給自己的小小提醒。因是memo,不免片段雜亂,懇請海涵。



1.          移情的聆聽與傳統的聆聽截然不同,彷彿打開另一個頻道,細心留意由潛意識發出的訊息,芮克【註二】以內在之聲Elio Frattaroli 則以靈魂的聲音形容【註三】。

2.          移情的聆聽簡言之就是聆聽「非語言訊息」,因此治療師不會只滿足於諮商室可以被說出來的事物,還會用心感受那些隱而未顯、沒有被說出來的事物。這些事物的呈現也許透過情緒氛圍,也許透過案主的行動(遲到、缺席、請假、口誤等來傳達,有時候這些訊息也會在治療師的腦海中靈光乍現,透過直覺被捕捉到。

3.          因為如此,精神分析取向的心理治療對治療師而言,除了聆聽案主說故事之外,治療也成為一個持續充滿張力的場域。移情的聆聽是心理治療的執行裡根本的技術與基石,然聆聽的功力卻需要長久訓練的不斷累積。另一方面,移情的聆聽也會給治療師帶來情感上的激擾,這些激擾往往是隱而未明,卻持續運作,如果沒有被消化了解,往往會造成治療上的困境,對治療師的心理健康也有負面影響。這也可以解釋在治療師的養成訓練裡面被督導與接受治療的重要性。

4.          移情聆聽有很多種形式,但往往會被理解為「起源學式的聆聽」,把治療師與案主互動直接詮釋為早期與父母的關係,這種理解緣自於佛洛伊德以考古學來比喻精神分析的建構,然在詮釋上運用的氾濫,造成一種老調牙的感覺,也讓大眾誤解移情式的聆聽與詮釋只有這一種。

5.          基本的移情聆聽,便是把案主述說中的外在事物想像成內在心智的呈現。譬如:案主描述來治療的路上看到有人燃燒著兩盆金紙,火光灼灼,治療師可以想像成這是案主內在兩股能量正在鬥爭的顯現。

6.          另一種移情聆聽的方式是關乎客體的,譬如案主不斷地訴說自己對男友的操控時,可想而知,這樣的操控總有一天也會在諮商室中重現。敘事中的客體(男友)可能被置換成治療師,又或者,案主也會把這種操控性投射到治療師身上,要治療師認同它。於是治療師成為操控者。一種簡單的思考是,案主的關係模式也會反映在治療關係中,治療師在這裡也有可能被投射為此關係模式的客體,或者是案主自身。

7.          關於感覺氛圍的移情聆聽。諮商過程中被激起的負向情緒,往往是心理師最感困擾,也希望盡早忘懷(排空)的事物。然而,負向情緒卻往往是移情中很重要的素材。如果不趁早迎接這些不受歡迎的訪客,對他們有更深入的了解,諮商往往會陷入僵局,甚至往災難的方向陷落,不可不慎!這些不受歡迎、難以消化的負向情緒,往往也源自於嬰幼兒時期重要的情感經驗;只是無法被回憶,更別說被消化與理解,只能活生生地被丟擲到心理師身上,希望透過心理師的涵容與思考,重新賦予意義,使這些具有毒性的情緒可以找到出路,讓它們擁有表達自己的空間,有機會整合到案主的人格裡。此一可貴的過程,我認為亦是「追求心靈自由」的過程。【註四】

8.      移情詮釋有沒有效端看案主的反應,口頭上說治療師想太多或者沒有感覺的,不一定要去相信。有一個判斷的基本準則,就是案主後續的聯想,透過聯想所傳達的潛意識訊息,才更是判斷詮釋有用與否的準則。譬如:面對結案的案主開始嚴重遲到(行動化),當治療師指出遲到跟案主在表達自己不想倚賴治療師時,案主不悅地說治療師想太多。然後卻開始訴說自己又開始跟舊情人連絡,雖然知道她不適合自己,仍還是想試試看。在此,聯想已經把案主面對結案的焦慮及抗拒倚賴的心情表露無遺。

9.      治療師的位置雖說要中立,但也可以允許自己被案主的潛意識吸進去,感覺一下自己的反移情,或者想要回應的方式(但切記不要化為行動),只要在進入潛意識的漩渦時還能思考就行。簡言之,治療師可以允許自己在案主的潛意識中進進出出,讓自己可以更有彈性。

10.     如果說,移情詮釋的操作有甚麼基本步驟的話,請參考以下:
l  與案主互動感受到甚麼(特別是案主的行動化)
l  案主想透過這些互動傳達甚麼給我
l  用案主可以理解的方式給予詮釋
l  再看案主如何回應(作為更進一步的理解)



關於移情的操作當然比以上所提還要複雜,卻也可以對初學者有一個基本的提醒。在這裡治療師要敏感、忍受、消化、理解、並且傳達治療室中所經驗的張力。

這是非常不容易的工作,因此治療師在生活中對自己的照顧也顯得很重要,不管是穩定的生活結構,無虞的經濟滿足,餘裕的空間可以放空、思考、或進修,深入的情感支持、宗教的慰藉、身心的健康。這些基本配備,足以使治療師在工作的現場,可以臨在。





【註一】我在碩士班的訓練主要是人本與社會文化取向的敘事治療,這個取向對於弱勢族群的治療工作甚有助益,其主要效益是在重構自體的自戀,借以對抗社會壓迫所產生的病症(憂鬱、焦慮)。然對於更進一步的治療,或者於內在心智病的嚴重的案主會有瓶頸。我就是在此脈絡下開始學習精神分析。

【註二】芮克以一個精神分析師執業的心路歷程,細膩地鋪陳了佛洛伊德精神分析實務的基本操作。全書讀來深入淺出、且情感豐沛,沒有得到應有的注意,殊為可惜。

【註三】Elio Frattaroli為費城精神分析中心的訓練分析師,他所撰寫的『Healing the Soul in the Age of Brian(中譯本『腦時代心治療』)闡明了在藥物治療泛濫的時代,透過心理治療來「傾聽靈魂」的價值。

【註四】關於這個過程,克萊恩在其〈嫉羨與感恩〉的註釋提到:「這些都被嬰兒以比語言所能表達更原始方是感覺著,當這些前語言的情緒與潛意識幻想在移情的情境中被檢視,它們以『感覺中的記憶』出現,正如我所說的,在分析師的幫助下,它們被重構而化為詞語(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