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如何解讀電影



電影對於現代文化來說,是種很微妙的存在。我們走進電影院,集體做夢。
戲院像是潘朵拉盒子,承載了不見容於世的慾望;或者像月光寶盒,帶領我們穿越現實,實現夢想。
電影無視於現實的侷限,滿足內心深處的全能幻想;在電影裏頭,我們可以有各種可能,活出各種人生。相反的,如果我們把這些幻想付諸行動,就會對適應造成威脅。
為了可以安然地存活於世,電影成為內心世界與外在現實的過渡空間;透過它的存在,我們的心靈得以有所緩衝。

創意作家與白日夢:案例研究

要理解電影與精神分析的關係,佛洛伊德的論文創意作家與白日夢是一個很棒的起點。
本文將夢與白日夢、幻想、詩相提並論,這些尋常的心靈運作與病理的症狀ㄧ樣,都是為了滿足現實與道德不容許的內在慾望(特別是性趨力),所達成的妥協。
文中提到日日生活的尋常小事,往往有意無意地激起內在潛藏的童年願望,面對此種無所不在的激擾,我們只好透過幻想來滿足它。
幻想與白日夢連結了當下與過去(童年),並且指向未來。詩人通過美學加工將幻想精煉成詩歌,內在肌理充滿了生存的掙扎。
詩歌引領讀者透過欣賞產生愉悅,與詩人共享某種內在的真實。
從這篇論文出發,精神分析把藝術作品視為某種案例研究,呈現作者的生命歷程,隱涵內裏的創傷與衝突。這種取向成為精神分析解讀電影的第一種方式,然而這個觀點與其說是精神分析的,不如說是精神病理的。
維斯康提的電影無辜者便充分展現了這個取向對角色的刻劃:
ㄧ個男人與他人的連結殘破不堪,充滿絕望,永遠逃不出內在監禁,並且總是趨使他人遠離自己,徒留孤單與寂寞。



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電影與群體分析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來,佛洛伊德的作品轉為悲觀,關心的議題主要針對歐陸因戰爭所導致的劇變,以及隨之而來飽受創傷的人類尊嚴與信念。凡此種種,加上佛洛伊德個人的際遇(猶太人血統,兒子戰亡,女兒安娜差點逃不出來),使其研究方向轉向悲觀。
1920年的超越享樂原則,佛氏引薦了死之本能的概念,攻擊與自我破壞登上精神分析舞台。同時代相關影響還有容格提出的原型與集體潛意識,以及作家湯瑪斯曼撰寫的耶瑟夫和他的兄弟”(主要受到佛洛伊德研究摩西的影響)。佛氏的觀點激烈地影響了電影研究,方向從個人轉向群體、社會、與文化,克拉考爾撰寫的從卡里加利到希特勒更是其中經典。
克拉考爾說:
電影就像一個透鏡,透過它使我們瞥見心靈的無限潛能,電影並不是單純信念的宣示。銀幕反射出人類集體的情感,這些情感深埋在意識閘門之下。
克拉考爾透過他的研究,展現了德國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至1933年間,對於威權與無情國家領導人的興趣。這些都可以在卡里加利博士的小屋不死殭屍恐慄交響曲”, 以及馬布斯博士等片中找到蛛絲馬跡。
克氏後來的作品持續關注美國電影對西方女性角色的再現,其中的符號與象徵。研究方法無疑受精神分析影響甚鉅,預設潛意識的存在,特別是集體潛意識(非容格所言)反映當代人的幻想與需求。
從臨床診斷立場出發的電影分析,往往失之表面,難以碰觸電影核心。然而克拉考爾的分析直抵人性深處,不假修飾地揭露共同演出的集體神話。
另一方面,克拉考爾對德國電影的研究,讓我們看到一個國家,古老的傳統與權威,如何被逐步地打破;野心家透過政治喚醒人民生命早期尋求安全的幼稚需求,然後漸次地將這些碎裂的結構,被這種非常早期的退化狀態所取代。
如同德國分析師米切利希的論述:”惡的宰制後面需要異常偏執與堅固的幻想結構來支撐,在這種幻想的背後,渴求著宛如卡里加利以及希特勒之流的暴君。這個保守且道德狹隘的父親形象,投射出內在嬰兒毫無節制的全能感。此ㄧ邪惡的犯罪父親,施行全能魔法,奴役著無助且全然倚賴的嬰兒。
無論是在奧斯維辛與古拉格集中營,或者蓋世太保與中情局等慘絕人寰的機構,皆可發現相關幻想的存在。幻想的內容圍繞著凡事皆可能,思想退回到萬惡宰制的深淵中,主要為了對抗難以忍受的脆弱犧牲者焦慮。在此原初幻想中,性的差異被驅散,雙性戀傾向取而代之,父親母親與嬰兒的關係三角被ㄧ個精神病特質、與全能雙親融合的、在性特質上沒有區別的小孩所佔據。於是人類的價值與主體性消融其中,再也無法對極權體制產生任何防衛。


從心理傳記的觀點賞析電影

精神分析對電影的第三種解讀方式,主要是針對藝術家進行研究,特別是在心理傳記學的脈絡下解讀藝術作品。
克拉考爾嘗言:決定用哪一種觀點來分析電影本來便是不容易的過程,畢竟電影是動態且集體的創作,最好能彈性轉換不同的觀點來進行分析。
ㄧ些形式主義的追隨者與英美新批評主義,重新進行文學的傳記學取向研究。這是一種對作品的描述性觀點,透過獨特的表達符合讀者的期待;至於傳記學的觀點則用來作為對於作品的補充,使其與作者的作品互相輝映。
這種取向讓人想到佛洛伊德對於達文西童年的研究,並分析其畫作來重構達文西與母親的關係,還有如何地再現母嬰關係到他的自戀,及與學生的情愛關係裡。
拙作在深夜的電影院遇見佛洛伊德也有幾篇文章採用心理傳記學的觀點分析導演與作品的交響,如何反映藝術家的潛意識與生命發展,敬請參考指教。


延伸閱讀:

對反映納粹心理有興趣的人,我推薦"白色緞帶"這部電影


 (閱讀的文章是Mikael Enckell”Film and Psychoanaly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