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一




#互為主體與精神分析

這學期的報告我選"互為主體與精神分析"的單元
主要原因是念輔大研究所時,互為主體一直是老師念茲在茲的精神。
而精神分析的中立與匿名性,還有分析師的權威,怎樣都很難把它跟互為主體聯想在一起。

這篇論文的作者肯伯格是美國精神分析大師,主要貢獻在於將客體關係與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y)融合在一起。
看看博學的他如何思考互為主體的議題,應該可以學習很多。

※※※※※※※

《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一

Sidney和Esther Fine(1990)總結了四大精神分析觀點,重新確認自我心理學ego psychological(他們稱之為“古典的”),科赫特學派,克萊恩學派以及肯伯格取向之間的差異,並詢問:“這些差異會造成甚麼不同?留待未來研究者回答。"
我打算透過自我心理學,英國學派和自己工作(阿智:肯伯格取向)的技術融合,平行對照科赫特學派和人際分析取向演變的融合,來探索一種逐漸發展的精神分析新趨勢,以朝向全面性互為主體的關係取向。接下來,我將比較當代精神分析兩大方向,並且對於不同取向如何影響詮釋,表達自己的立場。

#當代精神分析技巧的演變趨勢

直到十年前,聆聽英國分析學會的演講,仍然很容易區分當代弗洛伊德學派,克萊恩學派和獨立學派的觀點。 時至今日,這種區分變得越來越困難。 隨著自我心理學,獨立學派與克萊恩學派各個傳統的和解,分析技術的演變也應蘊而生,我認為在幾大方面得到進展(Kernberg,1993):

1.當代弗洛伊德或自我心理學取向,有一種明確的趨勢,更早且更系統地詮釋移情,在這方面,趨近於克萊恩技術的方向。
2.越來越強調把反移情的分析當作材料,以整合到移情詮釋裏。在此,自我心理學的技術趨近於英國學派的方向。
3.越來越強調角色分析,克萊恩學派趨近於自我心理學的方向,尤其是克萊恩對於“病理組織”的強調(Steiner,1987,1990),影響分析師對(病人)關係的詮釋,以及移情發展所產生的併發症(阿智:應該是指移情精神官能症)。
4.越來越強調對“此時此刻”的無意識涵義加以分析,以及“由淺入深”的詮釋,這把克萊恩學派的分析更帶往自我心理學的方向。
5.越來越關注精神分析情境中的(主要)情感,作為選擇詮釋材料的基礎,這使得自我心理學和克萊恩學派趨近於彼此的方向,且相互倚賴。
6.客體關係的理論模型對心理病理的理論技術愈來愈有影響力,三個支流最終在此匯聚成精神分析的“主流”。 (Kernberg,1993)。

分析的主流與互為主體客體關係取向的差別在於整合,當互為主體取向大都拒絕(或者不強調)驅力理論時,分析主流則對Fairbairn整合驅力與客體關係的理論運用有加。

法國分析學派也影響了這種在普遍概念上和解的最新發展趨勢。它們包括:聚焦於嶄新(或更新)的古老伊底帕斯情結;強調在嚴重的心理病理類型中,伊底帕斯與前伊底帕斯衝突的凝縮(condensation) ;並重新關注移情的情欲面向,多形倒錯的嬰兒性特質,還有它們在移情的反響。法國的影響還包括將發展的線性模式以交替(阿智:模式)加以取代,這種交替出現在(多個來源)衝突的同步凝縮,以及隨著時間產生的移情演變之間。並把這種交替視為伊底帕斯與前伊底帕斯關係辯證的一部分。最後,也可能是最重要的,就是強調分析師的反思功能( reflective function),將其視為對病人自我反思的前提,這個考量為的是要把分析師的詮釋視為“第三位置”的反思,並將此三角(triangulation)引入移情/反移情糾結的共生本質中(Green,1986)。和拉康相呼應的是,這種觀點意味著聚焦於分析師的詮釋,以促進病人進入“象徵界”(“symbolic order),進入古老的伊底帕斯情結(Lacan,1966)。雖然法國精神分析的影響目前可能像是“風中的蘆葦”(阿智:原意稻草,但我將之譯為蘆葦,比喻影響不大且很脆弱) - 跟美國比起來,較為歐洲與拉丁美洲的分析圈所重視 - 但之前提到的普遍和解,對我來講似乎更會在北美建立。

在三大支流合併到分析主流的過程中,沒有發生轉變的地方是:以技術的中立(technical neutrality)作為精神分析架構的基本面。 它決定了移情被回應與被分析的方式,也是分析師詮釋概念化(interpretive formulations)的基本面向。(待續)

※阿智翻譯的文章是:The Nature of Interpretation: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Third Position
※作者:Otto F. Kernberg, M.D.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id=ajp.057.0297a&type=hitlist&num=1&query=zone1%2Cparagraphs%7Czone2%2Cparagraphs%7Ctitle%2CThe+Nature+of+Interpretation%3A+Intersubjectivity+and+the+Third+Position%7Cviewperiod%2Cweek%7Csort%2Cauthor%2Ca#hit1

※圖片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