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四




#我的互為主體治療反思

《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四

記得以前碩班所接受的人本主義訓練,讓自己練就一身認同案主的"本領"
當時所學的"互為主體",幾乎可說是齊頭式的平等,換言之就是抹平諮商師與案主之間的權力位階
並且以為,從權力不平等的思考出發,可以達成互為主體的實踐。

另一種互為主體的思考,則是讓諮商師變得透明,認為在雙方均透明的情況下,可以為案主賦權。
在這種思考下,自我坦露變得輕易許多,但這種輕易現在想想不禁捏把冷汗,
因為治療有可能一不小心,成為諮商師自戀的舞台。

後來轉向精神分析取向,才慢慢看到自己認同案主的背後,原來有自己所投射的種種

也才發現,過於認同案主,容易讓治療輕易變成單一敘事,也就是案主的敘事,或者是治療師與案主互相融合的敘事。
在這種情況下,或許治療師與案主難分難捨,治療性空間卻愈發侷促,也容易陷入僵局。
(當然,這種僵局對於目標或症狀導向的短期心理治療或許永遠也不會碰到)

因此細讀肯伯格這篇論文,談到治療師除了認同案主的主觀世界之外,還有一種珍貴的價值就是提供自己的主觀。
不僅是自己所感受到的主觀敘事,還包括自己與案主互動過程中如何貼近案主的主觀敘事。
簡言之,治療師不僅把觀看的結果呈現給案主,也把觀看的方式呈現給案主。
透過這個細密的過程,治療性空間由點到線到面,然後撐出三維甚或四維的空間。
而在治療中可以撐出這樣的空間,心靈才有自由,治療也才有機會找到出路。

※※※※※※※

#認肯寶寶的經驗很重要  #同時還要加上自己的

截至目前的摘要看來,我的取向與互為主體所注重的相互吻合。也就是在病人與分析師互為主體的經驗中去活化二元性的客體關係。
但我認為除了澄清病人主觀經驗的基本功之外,更要去詮釋那些病人可能沒意識到,或者不想意識到的事物。
病得愈嚴重的病人,實際上愈是透過行為來傳達重要訊息。因此,透過自由聯想與病人主觀經驗的脈絡,對這些行為委婉地予以面質、澄清、以及整合性的詮釋,正是澄清移情總體特性的一大重點(Kernberg,1993)。

這樣做時,分析師也以一個不同(阿智:於病人)的外在客體角度來澄清他(她)的經驗與觀察。
結合病人的主觀經驗、非語言行為、以及反移情所得出的訊息,並予以評估,給出了分析領域的全面觀點(global view of the analytic field)。
分析師的主觀經驗不是一種“特權”,病人的也不是:分析師對其詮釋保持開放,把它視為可修正的暫時性假設,亦可促使病人願意修正他(或她)對自己經驗的假設(阿智:原文以counterpart ,對應的部份來形容)。
分析師不僅澄清了互為主體的界域,並加上新的向度:“局外人”的觀點,反映病人和分析師所經驗的種種,並傳達出他對病人主觀經驗的理解。

上述那種普遍將分析師反映他與病人互動的任務加以放大((expansion)阿智:的現象),讓我們不得不對背後所隱含的那種,透過移情與母嬰配對之鏡映過程的理想化加以批評。對後者來說,不同的意義皆被歸結於鏡映,從Kohut(1971)對嬰兒兒童經驗的理想化接納與認肯,到瑪格麗特·莫勒(Mahler,Pine和Bergman,1975年)聚焦於嬰兒經驗的現實反映,到拉崗(Lacan,1949)把鏡映視作自我異化的基本來源。

在我看來,重要的是去區分“認肯嬰兒的經驗",或者"向他傳達外在不同的客體正在對它認肯的經驗":
當一個母親對嬰兒交流(conmunication)"她能對孩子在她這邊經驗到的種種表達同理"時,就是在幫助它去組織或解構 - 它的情感經驗。
母親的同調包括她對寶寶的看法。 因此當她可以同理時,便向寶寶表達出她的理解,並且對此做出回應,其中包含反思的要素(an element of reflection) ,最後通過內化過程成為寶寶自我反思的功能。

當母親對寶寶的經驗同理失敗,卻試圖強加自己正在經驗的感覺在它身上,這不僅是同理失敗,對寶寶的經驗來說,更是侵入的行為,導致某種程度的內在分化(differentiation),某種被侵入的客體再現所淹沒的瀕危與潛在創傷的自我再現。

總之,母親肯定寶寶的看法,同時加上自己的,對於被妥善同理的寶寶,提供了自我反思的潛在面向。 導致如同Peter Fonagy(個人傳播)說的“心智化”。
透過類似的過程,分析師的詮釋活動認肯了病人的主觀經驗,拓展了病人對人際關係所激活之客體關係的覺察,並促進了外在客體(包含客體自己的主觀經驗)觀察功能的內化。

※阿智翻譯的文章是:The Nature of Interpretation: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Third Position
※作者:Otto F. Kernberg, M.D.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id=ajp.057.0297a&type=hitlist&num=1&query=zone1%2Cparagraphs%7Czone2%2Cparagraphs%7Ctitle%2CThe+Nature+of+Interpretation%3A+Intersubjectivity+and+the+Third+Position%7Cviewperiod%2Cweek%7Csort%2Cauthor%2Ca#hit1

※ 圖片選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