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三




#翻譯是很好的精讀

翻譯是一種精讀,也是一種反覆揣摩作者對文章的鋪陳及用意的最好方式。
雖然這種方式慢如蝸步,仍有其價值。

第三大段內容非常多,接下來要分好幾次刊出
Kernberg開始說明自己對於互為主體取向的批評
文章一開頭,開誠布公地表明自己的立場,並坦承立場會影響論點,自己的論點也是眾多看法中的一部分。
算是客客氣氣的開始,因為這麼客氣,讓人不禁對於之後的批評有如坐針氈之感。

前面主要是對於移情反移情在分析設置下如何運作有著精闢的看法
特別這種看法並沒有把本能理論與客體關係對立起來
(就我了解,許多客體關係的信徒,早把本能理論拋到九霄雲外)
而是連結這兩種典範,因此非常值得參考。

行文非常抽象,文字的密度也高,建議大家反覆琢磨,慢慢消化。

※※※※※※※

《詮釋的內涵,互為主體與第三立場 》
#之三

#來自當代主流觀點的批評

我對"自體心理學-互為主體-人際取向"簡要的批評如下。
因為清楚地意識到:不同來源的互為主體概念,本來就有非常不同的論點;
故我的評論自然無法對諸多微妙差異能有公允的看法。
我的背景自然會影響到我的論點(1993):其主要建立在佛洛伊德二元驅力的基礎上,致力於整合自我心理學與客體關係理論,並將它們與當代的情感理論相結合,我相信這個觀點大都被分析主流所接受。
總結這些立場,主要是為了對後續評論鋪路。

首先,我認為可分析的心理病理反映了無意識的內在衝突,這些衝突全被整合到病理化的內在結構中。這個結構由驅力與防衛功能所投注的內在客體關係組成。
在分析設置中,病人的任務便是要執行自我聯想,分析師的任務便是要在移情中診斷與詮釋被活化的無意識衝突,這構成了分析治療的基本元素。
把移情分析置放在分析工作的核心,並不代表忽略外在衝突。
在實務中,分析的核心總是聚焦於大量情感投注的材料,不管這些材料發生在移情或者發生於外在。
這些內化的客體關係將驅力的再現物固置(fixate)於某種形式中,充滿情感地連結到自體與客體的再現。自體/客體的二重性有著相當程度的(且相互的)矛盾與衝突,因此扭曲了心智裝置(psychic apparatus)。
換句話說,自體與客體(二重)的再現(單位)之情感配置,既是與驅力相關的衝突貯存庫,也是心智裝置三重結構的標準配備。
當無意識的內在心智衝突在移情配置的形式中重新活化,便顯露出原初的內在客體關係。

當代觀點將反移情看成分析師對病人所有情感的反映,捕捉病人對反移情的貢獻(特別透過投射認同,但不僅如此,還有透過全能控制的機制),以及分析師透過反移情對移情配置的潛在參與;特別在異常高張與退化的情況下運作的移情演出。
我認為反移情的分析(在反移情中分析師對病人一致及互補的認同)對於分析無意識衝突乃關鍵工具,
這些被活化的衝突主要透過反移情,情感地投注到內在客體關係的形式中。((我要特別說明:佛洛伊德作品中關於agieren的意義並非"行動化"(acting out)或者"共同演出" (enactment),更接近的說法是法文中的"通往行為的途徑"(passage a l'acte)。
對於移情反移情有效的分析只能發生在與分析設置相關,共同演出的關係脈絡中。))

※阿智翻譯的文章是:The Nature of Interpretation: Intersubjectivity and the Third Position
※作者:Otto F. Kernberg, M.D.

http://www.pep-web.org/document.php?id=ajp.057.0297a&type=hitlist&num=1&query=zone1%2Cparagraphs%7Czone2%2Cparagraphs%7Ctitle%2CThe+Nature+of+Interpretation%3A+Intersubjectivity+and+the+Third+Position%7Cviewperiod%2Cweek%7Csort%2Cauthor%2Ca#hit1